公元前4000多年,半坡先民在建房时埋入粗陶罐和人头骨,以祭土木、魇风水;公元前91年,朝野起 巫蛊之祸 ,长安大乱、万人殒命、太子被逼自杀;1995年,世外桃源的泸沽湖,被认 有蛊 的若玛一家世代被村人孤立,母亲葬礼村中无一人到场;2017年,广州纯阳观门前专辟空地,供香客 打小人 做法事 ;2024年,昆明邮局海关查获一批用人体组织制作的制品,走私者报称为 护身符 巫蛊是什么?为什么巫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仍广泛存在? 人类学家邓启耀,三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巫蛊现象与文化的研究,爬梳历史文字、遍访巫蛊实例,甚至亲身 试蛊 。本书作为其毕生巫蛊研究的结晶,档案与实例并用,文字与图片兼有,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多方面梳理了 巫蛊 这种非常态的精神状态和群体迷乱,以及其背后潜藏的深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 原子 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 字节 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 基因 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 《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 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且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极具画面感的开篇,以及 囚徒困境 电车难题 等经典道德辩题,带领读者走入这段荡气回肠的人类进化史;同时,作者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现实议题上。本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是如何进化的,人类又该如何继续走向未来。
药物治疗实施的是大脑修复术,心理治疗是观照灵魂的镜子,精神病学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两大路径 精神动力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可是,当情绪治疗药物得到显著发展,管理式医疗的介入迫使更多医护人员选择药物治疗而非谈话疗法时,拥有一颗可修复的大脑真的能弥补丧失灵魂所付出的代价吗? 人类学家T.M.鲁赫曼通过对美国医疗保健转型时期精神科的考察,揭示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医生如何接受培训、诊疗患者,患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疾病,医疗政策和保险行业如何处理难以量化的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如何解释这些疯狂、苦难,以及个体应肩负的道德责任。这既是对精神病学历史的见证,也是对精神病学世界的审视,包含着对人类心灵的深邃思索。
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四卷,其时段分期为18世纪末欧洲大革命时期到世界大战发生之间。 在浩繁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卷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在男性社会的革命当中逐渐兴起,并随着社会动荡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通过革命激情与民主热情的鼓动,女性对自己权利也开始了反思,并且进行了初步的争取。直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才令这种热潮逐渐消退。然后女性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与权利做进一步的探索。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公元前4000多年,半坡先民在建房时埋入粗陶罐和人头骨,以祭土木、魇 ;公元前91年,朝野起“巫蛊之祸”,长安大乱、万人殒命、太子被逼 ;1995年,世外桃源的泸沽湖,被认“有蛊”的若玛一家世代被村人孤立,母亲葬礼村中无一人到场;2017年,广州纯阳观门前专辟空地,供香客“打小人”“做法事”;2024年,昆明邮局海关查获一批用人体组织制作的制品,走私者报称为“护身符”……巫蛊是什么?为什么巫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仍广泛存在?人类学家邓启耀,三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巫蛊现象与文化的研究,爬梳历史文字、遍访巫蛊实例,甚至亲身“试蛊”。本书作为其毕生巫蛊研究的结晶,档案与实例并用,文字与图片兼有,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多方面梳理了“巫蛊”这种 态的精神状态和群体迷乱,以及其背后
本书写作立意把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引入体育研究,在写作过程中尽力在内容上将一些人类学基本概念阐释清楚,并详细介绍了书中出现的研究体育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列举了他们的基本观点、代表著作,以及他们对体育研究的贡献,以便非人类学专业的读者阅读。全书从人类学的理论出发,选择了文化人类学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流派和研究主题,对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关于体育与仪式、体育与游戏两个理论谱系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深入剖析了体育与殖民主义、社会结构、民族主义等人类学核心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阐释部分,本书选择了文化主义、全球化、世界体系与大型活动等人类学经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概念,讨论了在人类学视阈下如何对体育话题进行解读。本书最后回归研究案例,以社区专题为例剖析了体育在不同国
在人类历史上,一场场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塑造并迭代了我们所依托的社会,是改变世界发展轨迹的一股重要力量。本书聚焦影响人类历史为深远的十场传染病:鼠疫、天花、疟疾、肺结核、斑疹伤寒、黄热病、霍乱、大流感、脊髓灰质炎和艾滋病,通过讲述传染病发生的历史背景,疾病的症状、统计数据和发病原理,导致的致命后果,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呈现了传染病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宗教传统、社会动态和科技创新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二十多年来,约翰 范 马南的《田野故事》一直是学生、学者和民族志从业者的权威参考和指南。这本书最初于1988年出版,是最早针对与文化的书面表达相关的各种风格和叙事惯例进行详细且批判性分析的作品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田野工作的案头呈现,以及文化在出版物中以多种方式呈现的书。本书着重对三种形式或类型的文化表征 现实主义故事、自白式故事和印象派故事 进行了扩展讨论和说明。《田野故事》提出的崭新问题涉及作者的声音、风格、真实性、客观性和对事物的评价。多年来,这项工作反映并塑造了民族志领域的变化。在第二版中,作者通过全新的后记,追踪并阐明了自本书首次出版以来该领域发生的变化。新版的《田野故事》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幽默感,且易于理解,仍然是初学者涉足田野工作的宝贵指南和资深民族志学者的参考基石。
古希腊宗教既不凭悠久的历史,也不以丰富的资料而闻名。但在繁荣且知识和艺术都未被超越的文化中,只有古希腊宗教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未中断的古老传统。古希腊的献祭既神秘又充满仪式性,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本书一方面介绍了献祭、狩猎、葬礼、狼人、年庆,以及厄琉息斯秘仪;另一方面分析了奥林匹斯山诸神以及古希腊英雄们与献祭仪式密不可分的联系,呈现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脉络。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人类学和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视角,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城的历史进行了整体研究,呈现了看似小小 孔道 的巴塘在其城市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多元文明交汇与 大通 的作用。本书通过描绘巴塘民族互嵌的整体社会生活、挖掘民族地区城市作为方法论单位的重要意义,详细呈现了巴塘的文化复合性和开放包容性,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过程,为更加高效、恰当地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平台提供案例参考。
本书汇集了当代女性主义年龄研究的学者、羞耻学理论家和女权主义老年学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揭示性别化的年龄歧视的情感动态。在本书中,作者在对她所谓的 羞耻象征 的分析中描述了老年女性在经历身体衰老的正常过程时,对明显的衰老迹象、身体健康和外表的羞愧。本书研究了当代北美和英国女性作家虚构和非小说作品,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时间延续性的关于在我们的老龄化文化中,年龄歧视是如何用各种方式贬低和损害了本来心理健康的女性的身份认同的分析。文中作者运用羞耻理论敏锐地解释了为什么性别化的老年歧视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此根深蒂固,为什么即使是年迈的女权主义者也可能屈服于这种令人痛苦但有时是隐藏的文化痛苦。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还原苗族从中国离散到老挝,再从老挝离散到西方的历史过程,同时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挝内部的迁徙趋势。本书选取三个典型村寨,分别从经济互动、宗教变迁和婚姻嬗变三个角度讨论赫蒙族在居住国老挝的现实境遇,揭示了老挝赫蒙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家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阐释了赫蒙族文化离散与认同、族群边界与文化策略的辩证关系。
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20世纪核武器的横空出世,给人类带来可能导致灭绝的真实风险。人类第YI次发展出了足以毁灭自己的力量,并将自身推向一个史WU前例的 危崖时期 。 人类的力量急剧增强,而相应的实践智慧却没有同步增长,一些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和文明存续的风险变得越发明显和紧迫。核战争、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击等起先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有可能招致毁灭的风险只是个开始,而今蓬勃兴起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流行病、反乌托邦社会等风险也与日俱增。这给我们的未来蒙上难以挥散的阴影,人类还有多少机会能安然度过本世纪和接下来的几百年? 新锐未来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研究员托比 奥德潜心十年专研,写就了这本全面、深度探讨生存性风险的书籍,并采用尖端的科学手段对自然、人为、未来等各类风险进行概率
本书收录14篇(组)以 音乐与认同 为主题的文章。研究对象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南非、印尼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来自山地、海岛、乡村、城市等不同形态的人类聚居地。全书涉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根基与方法论、流行音乐对传统的吸收、仪式音乐的变化等问题,研究方法兼顾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书中描绘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音乐及与音乐相关的社会活动,并探讨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侧面呈现民族音乐学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音乐和音乐学的跨文化交流。
蒙古族生态习惯法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从过去到今天的内蒙古草原,始终存在着为数众多且不断演变发展的习惯法,指导着牧民的行为,其中蕴含着蒙古人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爱护的思想,承载蒙古人独有的生态文化观念。蒙古族生态习惯法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华优秀法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这些生态习惯法,很少进入法学研究者视野。本研究从多维度、多视角分析蒙古族生态习惯法,对蒙古族生态习惯法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独特价值等做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分两次对蒙古族聚居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进行调研,发现社会生活中牧民们依然在以身践行那些世代相传的生态习惯法。这些可以和当今法律体系对接,并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为国家草原生态保护立法提供有力支撑,以及在促进基层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虽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理论与方法的源头却可追溯至人类学诞生之初的诸多理论之中。本书对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做了系统和深入的说明与介绍,包括理论渊源、文化生态学、新功能主义、民族生态学、过程生态人类学、政治生态学、环境人类学以及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此外,本书也对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做了梳理和评述,对新时代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主办,由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阿拉伯学院承办。中国学界一直提倡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特别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本土特色,建设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尽管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派尚未形成。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仍然是以西方学界的理论方法为主要依托的学科。作为一个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学会,中国学派的建立任重道远,是中国民族学会的历史使命。
生活在湘西南与黔东南州交界区域的三锹人,在应对其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起特有的农林复合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营林技术、知识、观念、习俗、信仰、伦理等各种文化事实。这样的文化事实是三锹人文化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调适的结果。各文化事实贯穿于三锹人的生产、生计活动当中,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本书从历史、区域、空间等维度分析三锹人的文化事实以及农林复合系统的文化内涵,以个案研究阐释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融合与文化建构的内在机理。文化与生态的耦合状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愿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本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对南方山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本书全面回顾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历程。全书以 一主十辅 (一篇总报告,十篇分报告)的形式,对果洛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寺院、进家庭、进军营、进市场、进工地和果洛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特色与亮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了果洛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归纳了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与启示,并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