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究新中国40多年来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规律,这是加快出版改革、发展出版事业的重要条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先后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文章,曾经具体地影响和指导了一个时期的出版工作。虽然其中某些内容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总体上,不失为一笔反映我国出版历史进程的宝贵财富和研究当代出版事业的可贵资料。有计划地、系统地加以整理出版,对推进出版科研工作、从理论上总结出版实践经验,对加快出版改革开放、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都是有意义的。 基于以上认识,经袁亮同志建议,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中国出版论丛》。
本标准修改采用IS0 18:1981《文献工作期刊目次表》,与IS0 18:1981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广告目次; ——多语种目次表的表述根据我国期刊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 ——目次表中增加了封面及插页上的重要图片、插图、附表的条目等信息。 本标准代替GB/T l3417--1992,与GB/T l341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改为《期刊目次表》; ——增加了前言; ——增加了广告目次; ——简化了关于多语种目次表的表述; ——明确了封面及插页上的重要图片、插图、附表的条目,也应在目次表中列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提出并归口。
死了两千多年的孔夫子,万万不会想到,尽管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 ”在这片土地上已很少有人理会,可是那本记录他生平言行的《论语》却突然火了起来。但严格地说,火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记录读了《论语》所产生的心得的那本书。几个月来,《于丹(论语)心得》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书界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于丹和《论语》成了当今文化界时髦的话题。 本书编者平素不喜迎潮流、赶浪头。原想在本卷中避开这一趋之若鹜的话题,没想到后在编排目录时发现,竟然也有数篇文章在谈《论语》,有的是作者自发来稿,有的是受约的作者主动写来的。看来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谈《论语》的行列。 有人对《于丹(论语)心得》如此畅销大加非议,这完全不必。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倒是必需的。近些年,一些名声很大,舆论宣传铺天盖地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