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作家扎伊德写道: 人类每三十秒钟出版一本书。 普通读者如何才能跟上最新发行的图书?更不用说众多可以追溯到荷马和柏拉图的经典著作。即使对于最伟大的藏书家来说,出版的前景也令人畏惧。此外,扎伊德认为,人们似乎对写书比对读书更感兴趣(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1%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应该写书)。尽管对这种状况感到沮丧,但扎伊德对当今的图书出版状况持着哲学观点,他声称该行业并不总能意识到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其压倒性的多样性。在出版业中,一本只吸引数千读者的书很可能会被出版,而商业电影业和其他大众媒体几乎必须完全在超预算规模上运作。它不是一本开创性的书,而是一本引人沉思的书,是关于21世纪初的出版业和文学发展状态的思考与观察。
本书收录著名出版人、资深编辑家聂震宁先生论述精品出版的讲稿50篇。本书以 出版力 为统摄,梳理了中国现当代出版史上200余个经典案例,涉及主题出版、社科出版、文学出版、古籍出版、科技出版、少儿出版等重要领域;兼及精品出版的内涵与外延、源流与演变、特征与规律、逻辑与思维的考察与阐释。 本书既有图书生产逻辑的重新发现,也有精品出版思维的深度探索;既有图书生产规律的理论总结,也有精品出版方法的实际指导,对于出版业的转型和升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南方报业融合发展的生动记录,南方报人精耕业务的战法秘笈,南方特色运营管理的智慧结晶。 以凝心铸魂、深度融合、智慧转型、多元开拓、人才支撑、治理赋能的 六步赋能法 ,讲透南方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壮阔新程。 《新程 南方报业融合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南方报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程的生动记录和全面总结,是全体南方报人传承弘扬75年前《南方日报》创刊的初心使命,不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时代注脚。本书由胡正荣、支庭荣两位专家的专业观察开篇,分 凝心铸魂 深度融合 智慧转型 多元开拓 人才支撑 治理赋能 六大板块铺开,既有对转型历程的呈现,又有对壮阔新程的前瞻;既有对战略思维的提炼,又有对实操案例的阐析,述论结合、图文并茂、可读可感。全书旨在通过探寻南方报业守正创新、不懈探索的坚实足迹,展现其推
本书以20世纪以来的畅销小说为研究对象,汇集了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诸多知名学者的前沿研究,围绕书的封面和互联网书店,书籍、音乐产业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文学奖项和书籍销售,亚文化和青少年小说的销售等重要议题,从多角度论述了图书封面的视觉特性与功能,探索图书、媒介与营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思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展示了关于图书封面的新的学科观点。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的主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批硕士论文之一《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该文是研究生院新闻系首届研究生80多篇毕业论文中长的,4章21节,共8万字(正文6万字,页下注释64条1万字,引文注释154条及其他1万字)。这在还没有要求学术研究规范的1981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由于严谨治学,38年后的现在,该文仍有独立的学术价值。故本次正式发表,保留了1981年论文的原有状态和格式,仅纠正了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 关于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的研究,当时发生了一些学术争论。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收入作者1982年发表的论辩文章《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报刊思想的几个问题》,以还原当时的情形。 我国首批新闻学研究生是怎样学习的?作者根据日记,努力还原当时的学习情
如果把一本书解剖了会是什么样的?当然,首先是正文,也是作者自豪地提交给出版商的文件。但围绕正文,无论是把它夹在书页中间,还是把它夹在书的前后,还有几十种其他的文本。《拆书》有别于一般的图书史著作,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地将图书 拆解 为22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书籍各个构件的故事:从书名页到衬页,从护封到索引,以及介于图书首尾之间的一切。 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惯例和自己生动的历史。追溯印刷技术出现之前的书籍历史,展望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汇集当今图书史领域顶尖专家的成果,《拆书》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我们日常阅读的书籍,深入分析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图书元素。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与石印报刊在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匹配。鉴于此,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曾丹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与中国在地的媒介实践相结合,撰写了这本《中国近代石印报刊研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作者爬梳了诸多史料,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评价,就其多元、复杂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拓展中国报刊史研究的路径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