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角色的诞生》是中国研究表演理论的*早著作之一,1947年推出初版,后不断再版,已有七八个版本不等,至今在国内表演理论的专著中仍属扛鼎之作。 郑 君里记录了自己和同时代许多演员朋友的表演经验,努力探索一个演员怎样在表演中清楚地、有力地、美观地、恰到好处地做出应有的反应。书中选择外国古典名著和近代诸名家的不同见解,援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观点、方法,介绍了表演艺术的不同流派,细致地阐释了演员准备角色的全过程,每个章节的写作时间都超过一年,可谓字字珠玑。
历史已经证明,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便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出版工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文化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文化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出版理念,也是一项出版实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中,能否坚持文化本位,能否坚守文化责任,对新时期的出版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书林守望丛书》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新中国出版人的精神文化启示录。其中反映出的经过沉淀而彰显的文化品格,尤其应该成为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精神支柱。这套丛书的作者,是一群深深地钟情于出版事业的文化守望者,他们在“书荒”时代辛勤耕耘,在“书海”时代坚持方向,恪守文化的尊严,组织、规划、策划
者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考察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 走出去 的内涵、实质、动因、主要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版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可资实施的、有助于出版业 走出去 的宏观、中观、微观策略。
《扫叶山房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扫叶山房,是我国出版文化史上一家著名的书坊,扫叶山房由苏州洞庭望族——席氏家族成员所创设,世代相传,有着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扫叶山房史研究》以历史时间为序,对扫叶山房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订了扫叶山房的创办年代、创办人及其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与交游,纠正了当前学界关于扫叶山房发展历史诸说中的错误之处;考察了该书坊所刊印之主要古籍的内容与版本特点,并对其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学术文化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根据手资料整理编成《扫叶山房刻本经眼目录》和《扫叶山房石印书籍知见目》附于书后。《扫叶山房史研究》期望通过对扫叶山房刻书史的微观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书坊的发展以及古籍版本文化的近世变迁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实例。
邹韬奋早年成功实现了从一位自由撰稿人向职业出版人的转型,他在生活书店设立合作经济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经验。作为一位编写一体的出版人,邹韬奋以其文化自觉和职业责任,对社会时弊、官僚政治不断揭露、批评,并建言献策,体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立场。
王国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人。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任职于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 版中心等,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荒芜 英雄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籍。近年来,主要研究 方向为媒体产业管理研究、媒体与视觉传播、城市与 艺术互动关系等。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 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