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澳门地区中文报纸的出版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其语种之多,名称之繁,还是栏目内容之丰富,国内外信息密度之丰厚,所提供史料价值之珍贵,都具有其他载体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研究澳门新闻出版事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 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中西文化研究所于2015年启动了 澳门与抗日战争 系列学术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收集、整理、出版抗战时期与澳门息息相关的各种报纸资料。 本书选录自澳门《大众报》,遵照大事不漏、要事必录、综合全面的原则,以出版时间为序依次编排,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慈善救济、教育和社团机构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战时澳门社会的时代特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本书收录的新闻发表时间在1941年7月11日至1945年12月20日之间。 《大众报》创刊于1933年7月,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航线的往返航班,每周也只有一至两班左右。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
这是一部以毕节地区的自然风景、人文风貌为表现对象的摄影集,作者都为当地摄影家,他们扎根本土,用手中的相机讴歌家乡、讴歌改革开放成就、讴歌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展现了黔西北高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并表达了拍摄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
毛序国是位元老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北京媒体中报道房地产行业时间最长的记者,他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完整历程,而且亲历了房地产业从无到有的前世今生。一个资深的房地产专栏记者用非专业的相机记录下了自己经历过的各种会议、事件的历史画面,通过参加活动的人物、背景向社会重现了二十多年房地产业发展的进程。上千张的图片生动的反映了不同政策周期中开发商、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管理者各种不自觉之中露出的表情和喜怒哀乐,恰恰也印证了市场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曲折与顽强,尤其是以1998年为界限的房地产市场化的前与后的巨大反差。一本难得的历史再现、一本值得保存和不时拿出来翻翻的回忆,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许多难忘,而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上千张照片中的选择,正是那些让人们难忘的值得赢得掌声的精
这是一部以毕节地区的自然风景、人文风貌为表现对象的摄影集,作者都为当地摄影家,他们扎根本土,用手中的相机讴歌家乡、讴歌改革开放成就、讴歌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展现了黔西北高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并表达了拍摄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知识育才,文化育人。人的培养, 需要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对师生的行为起着思想 、价值导向和约束规范的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景观,不仅是一种环境文化, 是一种物化了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给予人一种视觉层面的图像传导, 给予人一种文化层面的精神传导;不仅展现着校园的谐美意境, 承载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通过美的感观,解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本书是浙江财经大学摄影集,通过“天光云彩/曲水流霞”“流光溢彩/弄潮而立”“水木清华/醉墨留香”“草木年华/柳风听书”四个部分,叙述了该校园的风光岁月,吟唱了该校园的四季歌谣。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 ?? ?? ??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本书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
《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套装上下册)》收录了“学刊”自2009年第1期至2014年第1期的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与方向,本论文集分为6篇,分别是:“整理与研究篇”“人类学与田野调查篇”“民间法与社会管理篇”“林业与生态篇”“区域社会与经济篇”“族谱与宗祠篇”。当然,“清水江流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特色突出的全新学术领域,各项专题研究也必然存在诸多不足与缺憾,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相信这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及其可能引发的学术批评,必将促进清水江文书乃至中国民间文献学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