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1星以上
  • 6折-6.9折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0-10元10-30元3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
折扣力度:
1折-6折6折-6.9折
筛选:
    • 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媒介三部曲)新版
    •   ( 667 条评论 )
    • 尼尔·波兹曼 /2015-05-01/ 中信出版社
    •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 ¥37.4 ¥55 折扣:6.8折
    • 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 2662 条评论 )
    • (美)W. J. T. 米歇尔马克·B. N. 汉森 主编,肖腊梅 胡晓华 译 /2019-01-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 通信、哲学、电影、录像、数字文化:媒介研究所跨领域、学科多得惊人,它所生产的词汇既严谨,又直观。《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定义了,有时是重新定义了这个新兴综合领域的目的,阐明了*生动的讨论、*有活力的话题背后的关键概念。 一个更加宏大的对话涉及文化、技术、政治,作为这个更加宏大的对话的一部分,这本令人激动的论文集对在处理当代媒介的特点及模式方面对于我们而言颇为关键的语言进行了探索。本文集的主编是媒介研究领域著名学者W. J. T. 米歇尔和马克 B. N. 汉森。本文集推出了许多杰出撰稿人的作品,这些论文都是为了本文集专门写成。文章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审美 这部分讨论的是艺术问题,与描述感官经验及判断的术语有关; 技术 这部分让我们进入一系列宏观的技术概念;媒介功能在系统中实现, 社会 这一部分开启了对

    • ¥51 ¥75 折扣:6.8折
    •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第2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 4216 条评论 )
    • 南希·K. 拜厄姆Nancy K. Baym) /2020-01-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 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

    • ¥40.3 ¥65 折扣:6.2折
    • 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
    •   ( 2761 条评论 )
    • 邓树明 /2021-06-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根据十年的学术期刊主编经历,发现当前学术论文作者欠缺学术研究基本知识的情况相当普遍,比如不知道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不知道论文的一般结构,而更为严重的是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需要运用研究方法,或者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作者希望借助《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讨论和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与论文的结构如何安排,它们是串联全书内容的两条线索。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提出学术论文的特征,提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思辨研究三种范式,力图建立起对学术论文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认识。第二部分采用实证的方法,选取刊登在《新闻界》等期刊上的100篇文章,观察这些文章运用了哪些种类的研究方法;并选择其中的文章为案例,具体地阐述如何设计研究方法与如何安排论文结构。第三部分讨论 应该如何避免 出现失误的

    • ¥43.3 ¥69.8 折扣:6.2折
    •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修订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 3650 条评论 )
    • 【美】詹姆斯·W.凯瑞 著 、丁未 译 /2019-04-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精选了作者的论文和演讲稿,从文化角度研究传播手段和现代技术、媒介与社会。作者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在书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传播》初版的中文版曾于2005年推出,作者从人类制造符号、建构现实、维系传统这样的文化角度重新构想传播与传播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集壮观、有趣、人本、理想为一体的新画卷,得到不少中国传播学者的精神共鸣,对拓宽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书为全新修订版,加拿大教授G. 斯图尔特 亚当和著名华人学者潘忠党教授做了学术导读。

    • ¥46.8 ¥68 折扣:6.9折
    • 读懂新闻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 31 条评论 )
    • 胡森林,王亚莘,刘宁洁 /2023-09-01/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本书以广大社会公众如何“读懂新闻”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90多个经典案例,深度探讨了“新闻的内涵”“新闻全角度”“新闻与社会”等多重维度的议题,阐述了如何准确理解新闻,洞察了其中蕴含的信息,回答了“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如何”“人与新闻的关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等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样,兼顾实践与理论,覆盖新闻本身、个体、组织、社会等多个层面,最终聚焦培养媒体素养与社会能力。无论是新闻爱好者、传媒从业者还是社会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新视角与洞察力。

    • ¥44.5 ¥68 折扣:6.5折
    • 我们错了——一本传媒业自揭家丑的勇气之书
    •   ( 917 条评论 )
    • 李启瑞 主编 /2011-03-01/ 商务印书馆
    •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 ¥21.6 ¥36 折扣:6折
    •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解码广告
    •   ( 735 条评论 )
    • [英]朱迪斯·威廉森 著,马非白 译 /2021-08-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广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张张熟悉且令人愉悦的面孔,它显然具有经济功能,但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现代经济。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广告的虚假和剥削,而是通过一百多幅插图详细研究了广告的魅力,从而厘清它们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显然,广告的经济功能是吸引我们购买更多商品,而广告的意识形态功能让作为个体的我们置身于支撑我们社会经济基础的观念中。意识形态在经济环境中不可或缺,因为意识形态使经济环境看似不可或缺。 想要改变社会,就必须打破这种 不可或缺 与意识形态的恶性循环。本书试图打碎这条锁链中由我们自己铸造的一环,它提供的不是一个 答案 ,而是一套 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它改变自己对社会微妙、复杂的宣传形式之一的认知。 因此,本书对任何想了解图像和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的人来

    • ¥40.12 ¥59 折扣:6.8折
    •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
    •   ( 989 条评论 )
    • 傅国涌 著 /2013-09-01/ 中华书局
    •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言论简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本书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的武器,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 ¥26 ¥39 折扣:6.7折
    •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   ( 3167 条评论 )
    • 陈力丹 /2016-01-10/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本书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者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较少的文字概述了这个洲或者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尝试在论述史实的过程中,呈现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自 2002 年出版, 2007 年再版,累计印刷 12 次。这次改版,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关于网络传播的内容,为每章增添了较多的图片。 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记新闻传播学研究者。

    • ¥41.6 ¥68 折扣:6.1折
    • 新闻传播统计学基础(第二版)/厦门大学广告系教材
    •   ( 470 条评论 )
    • 曾秀芹张楠 /2019-06-28/ 厦门大学出版社
    • 本书结合了作者多年为文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国内外优秀统计学教材的成果,在内容上包括新闻传播学科、管理、营销等人文和社会学科所常用的一些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推理性统计方法;考虑到文科学生害怕数据、公式和定理的心理,在写法上,没有让人避之不及的数学公式,没有满是数字的图表,并且采用有生动诙谐的案例,提出文科生所熟悉的生活话题和本学科的问题。注重应用而弱化理论,并且通过介绍SPSS和EXCEL等软件来弱化计算和数学公式。本书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掌握在何种情况,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并且如何正确解读统计软件所产生的报表。本科宗旨不是要培养统计学家,而且让读者成为一个熟练的应用者,并具备以统计的思想来思考现实问题和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

    • ¥39.6 ¥59 折扣:6.7折
    • 数字断联
    •   ( 251 条评论 )
    • [美]罗伯特·W.迈切斯尼张志华 译 /2020-08-0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数字断联》的核心关注是:资本主义、互联网和美国的治理危机,三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数字革命这一带有进步色彩的技术革新,在现实中如何一步步褪去其梦想光环,给美国带来深刻的时代危机?作者基于政治经济分析,展现互联网被资本主义塑造和驯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中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政策斗争。

    • ¥44 ¥68 折扣:6.5折
    • 媒介史
    •   ( 326 条评论 )
    • 崔林 著 /2017-08-01/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媒介史/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十二五 规划教材》围绕一个主要的问题展开,即:在媒介发展过程中,人类究竟根据什么原则和标准来对媒介进行选择的?作者发现,在媒介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对媒介进行选择时主要依照两条标准:一是跨越时空的能力,这是传播的 自由度 问题;一是传播达成的效果,这是信息的 保真度 问题,媒介正是在对这两种目标的追求中不断辞旧履新。

    • ¥28 ¥42 折扣:6.7折
    •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   ( 512 条评论 )
    • 帕克 著,陈静静展江 译 /2011-10-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书共四部分,十八章。部分“移民报刊的土壤”揭示了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同化、移民报刊与教育启蒙;第二部分“外文报刊的内容”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大都会报刊的内容与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问题;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自然史”描述了早期和晚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如何反映各移民群体以及报刊的生存斗争等:第四部分“对报刊的控制”重点讨论了广告和发行在报刊控制中的作用,以及次世界大战中的敌方宣传和政府干预。作者发现,美国的外文报刊通过帮助其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发挥它们自己的作用。

    • ¥47.5 ¥69 折扣:6.9折
    • 201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汇编
    •   ( 7 条评论 )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编 /2020-07-01/ 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1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汇编》一书,收录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中科研报告类的成果。内容涉及我国阅读推广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出版征信体系研究、国际标识原则研究、全国少儿图书出版分析研究等内容、2018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情况分析与评价研究、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网络出版内容审校机制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主题新颖、立意深刻,内容详实、贴近现实,是出版学术研究的前沿。

    • ¥29.9 ¥46 折扣:6.5折
    •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
    •   ( 1660 条评论 )
    • 刘海龙 /2021-11-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份,每年的《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根据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202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而且,书中多篇论文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对前沿领域的研究话题做了集中展示,论文的议题选择、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 传播学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 是有别于往年的特色或亮点,这一板块基于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收入学者们亲历后的一些学术思考,多篇富有思想深度,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本书特

    • ¥54.9 ¥79.8 折扣:6.9折
    • 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   ( 339 条评论 )
    • 张超 /2020-05-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用数据说话 由来已久,但互联网、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大数据时代为数据新闻报道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课题。 《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是一部数据新闻生产方面的基础理论著作。围绕当下数据新闻生产的前沿问题,作者运用传播学、叙事学、伦理学、管理学、文艺学、游戏学、数据科学等理论资源,对数据新闻的生产模式、叙事与伦理等问题进行细化研究,采取审慎批判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数据新闻的边界泛化、数据科学方法论、交互叙事中的选择幻象、语图关系中的图像霸权、生产伦理中的实用主义客观性和透明性等问题,提出了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

    • ¥48 ¥69.8 折扣:6.9折
    •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
    •   ( 789 条评论 )
    • [美]托马斯·斯特里特 /2020-05-0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

    • ¥44 ¥68 折扣:6.5折
    •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国坐标与江苏经验
    •   ( 61 条评论 )
    • 卜宇丁和根 /2022-12-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本书为江苏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运营路径研究》的终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调研报告 ,由 区域性云平台建设管理运维模式创新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等五章构成,分别从技术平台构建、建设成效评价、促进基层治理、可持续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运营的路径,同时也对与县级融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下编为 案例汇编 ,由课题组通过对江苏省以及国内其他十多个省份的十七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地调查所撰写的案例构成,分别对这些县级融媒体的建设背景、建设经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进行概括总结,以

    • ¥39.44 ¥58 折扣:6.8折
    • 新闻:幻象的政治(第9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 27 条评论 )
    • (美)兰斯班尼特 /2018-03-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新闻--幻象的政治(第9版)》在1983年首版时就成为政治传播学领域的里程碑作品。从那时起,此书一直是该领域的先锋之作。 在每一版中,兰斯?班尼特都把自己以及其他学者关于政治传播近期新的研究成果融入书中。班尼特对于材料的论述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与政治的互动是复杂、混乱、充满惊奇和矛盾的。书中穿插了大量简洁的案例研究,并且每一版都会更新。这一切说明,班尼特的描述和分析是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事件之基础上的,而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哲学推理。作者的结论是扎实的,但从来不是教条主义的。 作为一个国家政治信息体系的核心,新闻如何发挥好为民主服务的功能?为了探讨这个重要问题,本书从两方面进行了审视:政治人物如何设法让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成为新闻,记者和媒体如何报道新闻。新闻消费与生产方面发生的重大

    • ¥56.5 ¥88 折扣:6.4折
    • 传媒与犯罪
    •   ( 177 条评论 )
    • (英)朱克斯 著,赵星 译 /2008-10-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本书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鲜明观点,对许多我们平时耳濡目染的传媒现象进行了拷问。例如,充斥着警察、犯罪、监狱犯人、法庭的侦探片为何能统治了全球、垄断了世界?为什么我们这些观众如此着迷于犯罪和道德的偏离?如果传媒关于犯罪问题的传播可以如此成功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它们能否成功地影响公众的行为和观念或增加公众对犯罪的恐慌?传媒对犯罪的兴趣是否有害?大众传媒和犯罪之问的关系到底如何…… 本书能够帮助在不同研究领域和学科之间建立理性的联系,并帮助读者在和政策、法律、伦理等方面相联的大背景中去理解犯罪研究和刑事司法。本书对于在犯罪学、传媒学、社会学、性别学、心理学和法学领域中做研究的学子们而言是一部著作。

    • ¥22.7 ¥33 折扣:6.9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