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意义重大。本书完整叙述了我国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从历次评估背景、细化指标、指标分值到评估定级结果,最后,本书从多个角度总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趋势,为未来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指导。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理论篇,从全面梳理国内外图书馆评估的学术研究入手,概述我国和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结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分析反映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下篇 (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为实践篇,对我国从1994年开始开展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详细分析第一次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
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更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中国图书馆年鉴2019》是一部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2018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本书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 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图书馆年鉴》编辑部主持编纂, 由纪事、专文、图书馆事业、学术研究与活动、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专业文献、统计资料、年度大事记、综合索引等部分构成。书中的动态性信息由各地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各分支机构、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提供,统计资料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专业协作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以及有关专业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共收录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157部医学善本古籍的代表性书影,全书分上下编,上编收录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三十二部,下编所选典籍覆盖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等各个方面,展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善本医学古籍风貌,书末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本图录的出版,是该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彰显了该馆馆藏精华,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三版2卷8册。第1卷为 分类号 主题词对应表 (共2册),第2卷为 主题词 分类号对应表 (共6册)。《中分表》第三版包括类目51873条;优选主题词120818条、非优选主题词(入口词,指向单个优选主题词)46434条,主题概念短语(入口短语,与《中图法》类目对应)66373条(指向主题词组配式61892条),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科与主题概念。《中分表》第三版更新重点在于增改主题词、与《中图法》第5版类目对应,它起到《汉语主题词表》第3次修订版的作用。《中分表》第三版的主要特点:(1)根据文献保障原则,增补新主题词款目和删改旧主题词款目《中分表》第三版新增主题词10061条,删除错误或无文献保障的主题词80条,修改主题词形式并将旧主题词转为入口词约2400条。增删改主题词均依据于国家书目主题标引数据,较好
内容介绍:《民国时期图书总目》主要收录从1911年1月至1949年9月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酌情收录这段时间内国外出版的中文图书),是一部大型的回溯性书目。本丛书在著录内容的完整性、 藏书机构的数量方面较以往出版的民国时期图书目录,都有了较大提升。丛书按学科分卷,分册编辑出版。按照书目数量的多寡一个学科编成一册或数册;或由若干学科合成一册。每卷之后均附有书名索引,以便读者核查使用。本书为综合性图书,主要收录民国时期出版的丛书、百科全书、类书、辞典、论文集、杂著,年鉴、年刊,目录、文摘、索引等4800种。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23年是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十周年,也是广州市 图书馆之城 少儿服务飞速发展的十年。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市 图书馆之城 的中心图书馆,在如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理应对近十年少儿阅读服务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做出科学审视。该书从政策和立法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三方面梳理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十年以来,与业界相关的基本环境、条件;从服务理念发展、服务人群发展、服务空间发展、服务实施发展、服务体系发展、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分析少儿服务发展变化以及方向;通过对广州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读者故事的汇总,展示广州图书馆少儿服务事业的成就,并为其他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发展提供借鉴,对未来的服务发展提出前瞻性规划,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该书意在与业界同仁探讨互鉴,共同推动公
《国家图书馆年鉴2022》力图系统、全面地记录国家图书馆2021年度的事业发展状况和进程,着眼于记录主要事件,反映年度工作,保存重要数据,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业界社会。本书正文采用分类编辑法,全文由综述、特别记载、党建工作、馆藏建设与管理、服务工作、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重点文化工程及项目、文献整理与编辑出版、学术与科研、对外及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群团工作、内部综合管理、统计资料、馆发文件、媒体报道、年度大事记以及综合索引等部分构成。
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阿维森纳(980-1037)素有“中东医圣”、“阿拉伯医学王子”之美誉,是中世纪医学和阿拉伯医药学医药学成就的代表。其与希波克拉底及盖仑并称为西方传统医学三巨匠。 阿维森纳《医典》是其医药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医学的一本的、系统的医药学百科全书。《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尝试着将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论著综合整理,其中还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著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医药学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医典》问世后即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从12~18世纪的600年间,欧洲很多大学都采用《医典》作为医学教科书。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博士(1849~1919)对《医典》的评价是“被当作医学《》的时间比其他
作者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图片,对西方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基本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尤其在“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艺术创作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本书既是一本艺术与设计类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趣读物。 作者简介:于海勃,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始,长期在英美两国多所大学教授场景设计,并从事一线的设计实践。其二百余个设计作品涉及舞台设计、影视美术、大型活动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2018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授予荣休教授,现长期定居并往返于北京和拉斯维加斯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