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 检索力 这一技能,帮助科研人员、青年学子、职场人士以及广大读者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把握 逆风而行 的搜索主动权。信息素养的训练过程是塑造一个人情趣盎然、对新事物永远抱有探究精神的过程,这其中包含着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元认知的交叉融合。作者根据自身二十多年的搜索体验,结合人文学科和诺贝尔奖的科学案例,以平实的语言将枯燥而繁琐的技能工具演化为有趣的检索故事,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会利用、创造和交流信息,提升信息素养,并逐渐拥有走出 信息茧房 的勇气与能力。
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Array
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本书对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甲骨刻辞、彝器铭文、 书 类文献、诗的创制、易占文献、祝告话语等七种重要类型文献的生成、结构形态及文化功能,阐释了 中国古典传统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将殷商西周时期的文献生成和传播过程视为一种话语实践,论述传世文献中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话语要素,还原其作为仪式文本或职事文献的本质。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对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论述战国 百家之学 的生成与著述、历史知识与史书文献体系的建构、儒家知识观念与 仁 的衍生、 道 的阐释及其成为最高范畴的过程、《太公》文献的形成与制度根据、阴阳家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形成、阴阳家知识体系与诸子的互动、战国时期文献的类别与构成等重要内容,揭示各类知识观念与文献如何随着战国士阶层的崛起获得空前的自由和活跃。探讨战国知识界在传承各种知识观念与文献的同时,又如何创造出新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观念,以至新的文献不断形成并得到系统化建构的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
本书对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探讨这一时期不同知识、观念、制度,如天学知识、礼乐制度、史官文化、 立言不朽 观念、崇古观念、军事知识、刑罚观念与其相关文献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对秦汉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分别从秦汉时期知识观念的衍生与定型、《吕氏春秋》的知识融汇及体系建构、儒生的道统重建与经典阐释、董仲舒的《春秋》阐释与 大一统 思想建构、司马迁的世系和统系建构与《史记》的历史书写、汉大赋的 大一统 意识形态的文学阐释、谶纬文献的形成与神秘文化思潮、以图叙事传统与图像文献的创制等几大核心主题展开论述,探讨秦汉士人、经学家、史学家乃至民间社会对前代知识、观念、文献的接受,新知识类型和观念形态的生成方式和过程。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
梁启超(1873 1929)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本书搜集、汇录珍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梁启超藏书中的题记并将其一一辑出,摘选后分类整理,取其书影,以为对照。计得题记151条,部分为从未见著录者。按照四部分类法编排,每条题记由释文、藏书版本信息、著者及人物介绍、文献综述四部分组成。既能展示任公书法墨迹,体现其学术旨趣,又能管窥其藏书概貌,了解清末民国时期学术发展风貌。为展现任公与家人、其他学者的交往,附录他人题记11 条,均为与任公有密切关系者。望以此书彰显任公在公共图书馆发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伟大贡献,揭示饮冰室藏书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 ?
2020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积极利用专业优势、专家资源和新技术条件,创新性地开展线上培训,几年来组织开展了数十场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线上培训活动。培训主讲教师或为享誉业界的名家巨擘,或为深耕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书收录了十余位业内知名专家的培训讲稿,共十四讲,内容涵盖公共文化政策解读、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资源建设、信息组织、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图书馆新技术、智慧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建筑、服务效能、重大事件应急管理等多个专题,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本书可作为馆员继续教育配套用书,也可作为案头业务用书,为馆员日常工作提供指南与参考。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本书是著名藏书家、文化学者韦力先生探访图书馆的游记合集。韦力先生花费十年,走访全国90余家图书馆,其中既有焦山书藏、北堂图书馆等早期藏书楼(图书馆)旧址,也有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著名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著名的学校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资料室、中华书局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等特色藏书机构。他考察建筑、揭示馆藏、介绍史实、评点人物,留存了我国图书馆历史与现状的珍贵史料。 全书依图书馆性质分四编:肇始编、公共编、学校编、辅翼编。本册为肇始编,包括灵隐书藏、焦山书藏、丰湖书藏等24家萌芽期藏书机构。全书文笔优美,图文并茂,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是广大读者寻访图书馆的一份指南。
本书的编写者集中了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人。他们或刚刚博士毕业,或仍在就读, 但都根据分工积极研究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不同领域,试图从大量的资料和事实中 剥丝抽茧,条分缕析,寻找国外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 程,但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以色列、印度、澳 大利亚共8 个国家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们深知,由于各国 国情不同、情报体系不同、情报领域与业务范畴不同、情报认知与情报方法不同,很难 还原和再现完整意义上的各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我们也很难确立一套规范的情报学与 情报工作架构体系,再加上语言和资料的限制,各国的相关内容可能各有所偏重。 我们希望从中国学术的视角看待国外情报学与情报
本书是著名藏书家、文化学者韦力先生探访图书馆的游记合集。韦力先生花费十年,走访全国90余家图书馆,其中既有焦山书藏、北堂图书馆等早期藏书楼(图书馆)旧址,也有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著名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著名的学校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资料室、中华书局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等特色藏书机构。他考察建筑、揭示馆藏、介绍史实、评点人物,留存了我国图书馆历史与现状的珍贵史料。 全书依图书馆性质分四编:肇始编、公共编、学校编、辅翼编。本册为学校编,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21家学校图书馆。全书文笔优美,图文并茂,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是广大读者寻访图书馆的一份指南。
信息资源管理显著地受到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和经济社会管理需求的牵引,目前已发展成为影响最广、作用**的管理领域之一,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学科。本书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构建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对其结构内涵和重要的分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全书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理论部分阐述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体系结构等问题,并从技术、经济、人文三个维度展开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具体内容;应用部分阐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两个重要分支领域,以及企业和政府两大应用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
本书以现代信息革命所催生出的信息社会为背景,基于信息社会的创新方向、工具手段、思维理念和创新模式等角度,对信息社会下的新特征、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展开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了信息社会所具有的空间四维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新特征突破了工业社会管理局限和弊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社会形态和治理体系;创造性提出管理学云计算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空间四维化思维、去割裂化思维等新模式和新思维,为信息社会变革中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思路。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为应对各种报告模式、案例场景和分析流程,本书提出一种全新的情报分析方法 建立目标网络模型,重点探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第一步:阅读想定; 第二步:建立问题定义模型; 第三步:阅读情报报告; 第四步:建立目标网络模型; 第五步:执行分析; 第六步:交付产品。 全书案例、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以传统情报学为基石,创造性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型。作为我社已出版图书《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的姊妹篇,本书是情报学zui新代表作品,可为情报分析工作提供参考镜鉴。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