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书籍的标准形式是卷子,而现代书籍则主要采用册页装。以册页装制成的册子本从公元4世纪开始,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卷子本。到了中世纪,册子本一统天下,成为主导的书籍形式。古代知识阶层比较轻视的册子本,究竟是如何演变成为承载文化典籍的书籍形式?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哪些深层的社会力量,推动西方书册制度完成了这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册子本起源考》从传世文献入手,结合出土纸草,尝试解答册子本起源这一关键问题。两位作者认为,基督教兴起之后,早期的Bible写本基本上都使用册子本来誊写,这种偏好是卷子本演变成册子本的主要原因。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书是按照*对文献检索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和信息检索实践撰写完成的科技文献检索教材。《BR》 全书内容主要涵盖: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图书、期刊等十类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SCI、CNKI等国内外主要综合性检索平台,工具类软件,几十个学科的资源导航,学术论文写作及相关注意事项如国内期刊遴选体系,如何选择研究主题等实际案例解析,科技查新。
写云南地方文献事业史,当然首先要理清“地方文献”及“地方文献事业”的概念。 对“地方文献”的理解,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在学术界普遍能接受把“地方文献”概括为“记录有某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然而对该定义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一种理解认为,地方文献是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具体分为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三个组成部分。另一种理解认为,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出版物均属地方文献(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形式如何),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內容上无地方特色的,则不应属地方文献之列。前一种理解被认为是对“地方文献”的广义理解,而后一种是狭义的理解。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文献学概要(修订本)》内容有: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版本鉴定;明确撰写年代;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周秦私家藏书概况;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等等。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古籍的整理、保护与开发,是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我国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早已完成,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列入议程,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书的版本命名》(作者叶守法)填补了历史上书的版本命名系统研究的空白;首次提出了书的版本命 名的概念与命名的产生、意义、分类、方法;次从理论和实例上,说明了书的版本命名是一种文化, 一门科学,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按照人们的需求而变化,认真研究书的版本的命名、解决书的版 本命名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保存、检索、利用、管理有关书籍与区分书的价值,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书的 版本命名的规律,进一步推动书的版本命名文化的开展和创新。《书的版本命名》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较 为紧密,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文、史类内文献学、书史学、目录学、版本学中有关课程的急需教材,也是其 它系统行业读书人查寻、了解、学习、使用书本知识 的资料。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姻海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文化遣产,也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渐有差异,历代的典章制度又时有变化,后人阅读古人的文献典籍日渐困难,需要对古代文献典籍加以训解和阐释,而社会上抄存流传的文献典籍也需要有人加以整理编集。事实上孔子对《六经》的整理,便是早的较系统的古籍整理工作,而西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等人对群书的校勘,更是中国历史上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文献典籍整理工作。此后历代王朝几乎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国家典藏图书的整理和书目的编制,广大知识分子也不断分散进行着对文献典籍的整
《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所说的江苏地方文献,指专门记述江苏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综合等内容的著作。酌收虽非专记江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之著作,如《吴趋访古录》。《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收录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的上述文献,择要收录1911年至1949年9月30日期间产生的同类文献。1949年10月1日以后出版或形成的同类文献,酌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或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图书,如《江上词综》《江苏艺文志》;同时酌收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新编丛书,如《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上述文献均指编集成册的,另收入少量零散作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浩瀚的古籍文献。从古的甲骨刻辞、 青铜器铭文、石刻文算起,到简帛书和写、 印在纸上的书籍,中华古籍文献历时三千多年,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古籍研究(总第57-58卷)》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着“整理出版古籍,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主要进行古籍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及时反映古籍研究、整理、出版各方面的新成果、新动态。 《古籍研究(总第57-58卷)》收录了《中国古代文献学理论探微》、《李白咏南陵诗歌新证》、《岳珂所交僧道和方士考》等文章。
《韩国现存元史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从高丽材料看元丽关系——首章天崩地裂:蒙古东征高丽对其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第二章扶危持倾:与蒙元接触初期时高丽的两类使臣,第三章人在旅途:高丽人赴元状况考述,第四章息息相通:高丽入元使臣接触人士初探,第五章反客为主:以印侯为例看怯怜口与高丽政局,第六章同学同年:元与高丽士人的情感纽带辨析,第七章两都记忆:高丽人眼中的繁华与落幕,第八章流徙博弈:元明之际高丽境内中国流民考察,第九章元丽交流二题;下编考辨编——第十章《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的高丽王子考,第十一章天朝转变:高丽奉事金、元用语略考,第十二章再谈木棉“传入朝鲜”:兼谈其在宋元时期的传播,第十三章“故国”之思:元明两代中国域外遗民之比较,第十四章高丽史料与元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关于郭沫若生平的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集结而成的作品。其主旨是进行对郭沫若生平文献史料工作的回顾与考察,并同时梳理、发掘、考辨有关的文献史料。本书对郭沫若生平原始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填补了郭沫若生平叙述的历史空白。同时,作者订正了郭沫若生平重要经历的历史叙述偏差及舛误。在考订、辨析史料的同时,将郭沫若生平活动、思想发展、创作著述中的相关问题予以解读,并做出了新的学术分析和研究。作者为郭沫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贺巷超他的专著《文献价值——理论文献学的价值论解读》,既是对自己多年文献学研究、尤其是文献价值研究成果的集结,也是对现代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探索性拓展。从他的论著中,我们可以领略作者慧眼独具的学术视角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思维。创新过程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交错过程,本书既有发散思维,又具有集中思维。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文献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关注,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作者继续创新性研究的平台。
本书前半部介绍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概念与AmosGraphics窗口界面的基本操作;后半部以各种实例介绍AmosGraphics在各种SEM模型中的应用。全书采用AMOS图像界面,接近没有复杂的SEM理论推导和语法,优选的特点就是对利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各种分析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图示。这是一本“使用者界面”取向的书籍,即使是不懂传统SEM语法使用者,也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用AMOS绘制各种SEM模型图,并将模型估计、模型识别判断、模型修正与模型验证,实际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的学习者和使用者,适合社会科学各学科高年级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自学,也适合教师教学辅助参考。
公共政策文献是政府行政过程可追溯的真实记录,对公共政策文献进行量化研究丰富了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范畴,拓展了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政策文献背后的政策意义。本书由基础理论与方法篇、政策内容量化篇、政策计量篇三部分组成,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公共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科学体系和实践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篇诠释并构建了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体系;政策内容量化篇以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光伏产业政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研究了不同领域政策的变迁历程、阶段特征及工具结构;政策计量篇以政策计量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线,通过对海量政策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了政策变迁、政策扩散、政策关联以及府际关系等政策科学前沿命题,展示了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强大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一、本书以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编纂而成,对《十三经注疏》的经书正文进行索引。索引的字形、断句以该本为准,我们对个别讹误的字形和断句进行了修改。 二、本书的单字索引,可以利用部首箪画检字表、拼音检字表和四角号码检字表进行检索,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其它专有名词及校勘记索引等内容,则依部首箪蛊排列顺序另设专类检索表,以便查检。 三、索引的全部内容,包括索引条目和引出的文句,均以《辞源》部首单画的川贝序排列一一引出文句个字的部首笔画数少的在前,多的居后;引出的文句个字相同的,则依第二个字的部首笔画的多寡排列,下依此类推。其它索引项(人名、地名、职官、引书、其它专有名词、校勘记索引等)也照此处理。 四、本书采用分经索引的方式,即列出一个
1. 过去诸种书目,尤其以清代《四库提要》、民国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上世纪末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代表性,是从目录学角度对以往画学文献的总结,虽然也属于史的范围,但显然不是通史性质的,只能归于史部目录类。近些年偶有绘画史籍概要之书,如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因仍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之体例,将四十六种画史要籍分为画理、画法、品评、画史、著录、诗词题跋、丛辑、书录书目(实为伪托画论要籍)八种,显然此处所指 画论 ,已不能狭隘理解,而应理解为画史要籍,但四十六种所选之书并不代表古代画学文献的整体面貌,也未及专著之外的散佚文献,其书写方式接近现代 史 的观念,实质仍是目录体。总之,有关中国古代画学著述的历史梳理,严格地讲尚未出现。 2.本书上起六朝时期,
本书立足原始文献,把文献学与学术思想文化史结合研究,整体与个案研究并重,注重目录学与思想文化政治的紧密联系,注重西学对清代目录学的影响,并广泛吸收已有成果,辩证认知历史上遗留的学术纷争,首次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目录学及其发展史作了较全面梳理和总结,填补了学术空白。
本书阐述了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的研究背景,对知识管理和学术机构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对学术机构知识库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机构知识库的知识组织模式、技术模式、激励模式、实现保障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结合了大量国内外的实例,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将促进学术机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解决学术机构新型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和优化问题,并把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从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学术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知识库构建的研究人员,并可作为图书馆学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是指敦煌藏经洞与吐鲁番周边地区出土文书中的中医药文书及相关内容文书。这些文书形成约一千年前或稍晚时期,总数约有二百多件。本书选取了其中保存较好的一百多件进行研究。书稿内容分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是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研究作全景式的描述,举例揭示本研究范围的主要难点与存在问题。分论主体为各卷子(部分为缀合后的卷子组合)逐件录写、校勘、注释,并在每个卷子开头处列表记载该卷子的基本信息[内容属性、文件数、占有行数、形制、大小、缺损情况、避讳字、不避讳字、拟抄成年代等内容,并列入马继兴《敦煌中医药文献辑校》各卷号拟名和酌情举出其他已出版著作中同卷异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