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法医手记》作者王雪梅,对生者来说,死亡永远是一个艰深的谜语,一本难以破译的密码。因为死者无法面对活着的人们讲述自己惨痛的死亡经历,因此死者和生者被一条看不见的但又真实存在着的鸿沟隔开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才可能填平这条鸿沟。法医的天职就是用科学的手段,靠扎扎实实的本事,让死人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将死亡的真相告诉活着的人们,做死亡的转述者。
《脾胃新论:中国当代医疗百科专家专著(一)》内容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概论写中医脾胃学说的传统理论及诊断特点、论治纲要和古今名家治法。各论采用中医病名为纲、西医病名为目,分门排列,要求在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条件下,纲举目张,且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含208法、180个方剂。所选用的方药,大都经过数十例,乃至数百例临床观察证明确有实效者。并坚持病机不同,则方药不同,病机相同,则方药统用的原则,做到专病专药,一证一方。同时还选录了单方验方124首,病例选介45例。《脾胃新论:中国当代医疗百科专家专著(一)》始终注意突出中医特色,文从字顺,精炼易懂。 《脾胃新论:中国当代医疗百科专家专著(一)》可供中医师、乡村医生和西学中人员临床使崩,亦可作为中、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临床课和毕业实习时参考。
家里变故的阴霾挥之不去,寄人篱下的痛苦无处言说,“董大少”一蹶不振,几乎向生活投降。好在,和妈妈搬去星城之后,一切似乎开始好转,日子虽清苦却自在,井且他还结识了几位新朋友——“小太阳”秦馨汀、“面瘫班长”黄河,以及“超长反射弧少女”程深雪。这些朋友努力走进他的世界,让一度几近崩溃的董叙阳重新学会微笑。而每当需要坚强榜样的时候,他的心头总会掠过那个清冷女孩——梁筱唯的身影。 对梁筱唯来说,日子也并不轻松——家庭发生巨变,在学校遭人排挤,少女坚韧而淡然地面对一切,因为她始终记得分别前董叙阳说的最后一句话:“筱唯,你拥有自己不知道的强大能量。”意外收到三封董叙阳未寄出的信,令梁筱唯阴差阳错地和秦馨汀成为朋友。然而只身前往星城探望秦馨汀的妹妹馨蓝的她,却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一幕……误
文献目录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在文献生产与传播中产生并发挥着文化与学术的作用,拥有丰富知识和书写技能的文献目录学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学科从一开始就具有知识综合的特点,直到19世纪仍被看作一切科学中最普遍最广大的科学。 文献目录学是为解决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矛盾,研究书目情报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古典文献目录学以校勘、目录、版本为主体,涉及到文献编纂、古籍整理、工具书等,旨在部次条别,推闸大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学者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现代文献目录学分为普通文献目录学和专科文献目录学,前者包括文献目录学基础理论、文献信息揭示、书目、索引、文摘的理论与技术、书目情报系统与服务、文献目录学研究法、书目控制论、文献计量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本教材力图强调实践性,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本课程时,了解大量的实际例证,增加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感性认识。除了思考题外,我们还设计了练习题,思考题与练习题都用繁体字,以便孥高大家对古典文献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练习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在课后做。我们建议教师应事先熟悉这些练习题,还可以根据旦己的教学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题。那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包括一些硕士生)还可以按照“进一步阅读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自学,进而拓展和加深有关方面的知识。自学也是一种实践,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特性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刘向、刘歆父于。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现代化,这门古老的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据多数专家考证,它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它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近现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还为精深、全面。 《黄帝内经》不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以及众多杰出医学专家的出现,与《黄帝内经》无不有着紧密的联系,被
保存我国优秀古代文化典籍,培养中华文化传人,使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发挥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是国家图书馆神圣而重要的使命。 2001年至新世纪之初,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历年轻的领导集体刚刚组建,他们在思考,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源头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中寻找现代文明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载体的中国典籍应更多地从文人墨客的书斋、专家学者们的象牙之塔中拓展开来,回到广袤无垠而生生不息的人间沃土,回到生机勃勃而问题四伏的有情天地,成为不断生长的活的文化。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的管理者,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保护典籍的安全传承,还有义务让这些典籍走近社会大众,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北京图
刘光蒉的著作是他去世后诸弟子编辑刊行的。初由王含初、赵和庭搜集,张鹏一编定为《烟霞草堂文集》lO卷,1914年在西安印行。翌年李岳瑞重编,1918年王典章(字幼农)在苏州出版。其后,王典章又与张鹏一等同门搜集其它遗著,于1921年刻成《烟霞草堂遗书》(17种21卷),1925年出版《遗书续刻》(4种4卷)。《遗书》及《续刻》皆由王典章出资印行,前者出版于苏州,后者在南京面世。这就是现存《刘古愚先生全书》的全部内容。当时印数不多,如今坊间已不易见 到。 综观刘古愚的一生,他受国内时势激荡,锐意改革,从教育入手。但是,地处偏僻的陕西,那里排拒新思想,对于新思潮人物不但不欢迎,反而加以压制,因而刘古愚的事业在陕西难以奠定基础。当然,一时一地并不能决定事业之成败,斯时的中国那能容忍革新的浪潮呢? 刘古愚一生的行事只能说是
文献资源建设一直是近十几年来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但表现在发表了众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著作,而且其实践活动正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但考察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的过程发现,还缺少对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这就不能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因此,建立新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体系,就成为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力图以建立新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为基点,努力体现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特点。整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新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体系有别于传统的藏书建设的理论体系上,把文献资源建设当成是一个整体去研究。在这个整体中,不但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总论,而且揭示宏观文献资
中国是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了丰富的典籍,这些典籍对我们研究和了解我国的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典籍图书的收藏和知识的传播。历代皇家、地方官府、私家、寺院、书院等都收藏了大量的典籍图书。同时,有关典籍的刊刻、鉴别、校勘、抄补、传录、购买、保护以及装帧、题跋、用印等等,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刊刻的图书成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官府刻书也成为官刻、坊刻和私刻三大刻书系统之一。自印刷术发明后,历代官府均致力于刊刻典籍以推广政教。例如五代时,后唐明宗即命国子监雕版刊印儒家经典。至两宋时亦由国子监负责中央政府的刻书工作,除儒家经典外,也刊刻经、史、子、集各部图书及佛释经藏,其所刊刻典籍称为“南
本丛书的前身在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本书作者董康,字授经,又字绶经、绶金,号诵芬室主人,江苏武进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光绪进士,曾任法律馆提调、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入民国后历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晚年任上海法科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教授。1937年底伪华北政府成立,出任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法院院长。1940年底伪华北临时政府并入汪伪国民政府,又继任华北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为重庆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抗战胜利后被捕,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死于狱中。 董氏政治生涯的终结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则自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除了以中国古代法律史见长的法学研究外,他更以藏书与刻书著称。所刻《诵芬室丛刊》,多海内孤本,又精雅绝伦,久已蜚声士林;与王国维、吴梅等校订的《曲海总目提要》,亦对向不为学者所重的民间戏曲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 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然某些著作之成形,可追溯至民元之前若干年,因其有重要地位,亦酌情收入。 三、文、史、哲之分,原系西洋通则,本就不太适用于中国学术,故丛书不按学科分类,而是根据整理进度,顺次出版。 四、丛书所收诸书,原版均为繁体竖排,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此次做如下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