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三版2卷8册。第1卷为 分类号 主题词对应表 (共2册),第2卷为 主题词 分类号对应表 (共6册)。《中分表》第三版包括类目51873条;优选主题词120818条、非优选主题词(入口词,指向单个优选主题词)46434条,主题概念短语(入口短语,与《中图法》类目对应)66373条(指向主题词组配式61892条),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科与主题概念。《中分表》第三版更新重点在于增改主题词、与《中图法》第5版类目对应,它起到《汉语主题词表》第3次修订版的作用。《中分表》第三版的主要特点:(1)根据文献保障原则,增补新主题词款目和删改旧主题词款目《中分表》第三版新增主题词10061条,删除错误或无文献保障的主题词80条,修改主题词形式并将旧主题词转为入口词约2400条。增删改主题词均依据于国家书目主题标引数据,较好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 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研究设计沿着破题 立论 求解 创新的研究思路,形成 研究基础 研究内容 研究应用 的研究框架:首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理论研究,分国分项开展考察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的实践进展,提炼出经验教训和特色做法等,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提供启示与借鉴;其次,从国家、行业和地区出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以及标准化工作的体系框架;*后围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标准,分别从横向的基本标准层级和纵向的地理范围切入,研究我国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两个地理范围内的基本标准。书后附有调查问卷和课题组汇编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研究相关文件目录》,对深入了解本书整个研究以及
本书系浙江省杭州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杭州图书馆1912年以前古籍30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近年来,纸品收藏日趋兴盛,花笺、书札是其中的重点,其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都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影印名家书札、花笺图案的出版物不胜枚举,但系统准确的追源析流之作,仍不多见。本书简述笺纸、书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渊源,下追变异,并以实物为例,对于近代以来的书信载体,分门别类予以介绍,希望对于晚清江南花笺与文人制笺,能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中对现当代书信及其载体的衍生变化的分析,也能对收藏者有所启发。花笺、信札这一收藏专题,遂成为窥探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得闲时手持一纸,品评揣摩,个中滋味,如鱼饮水。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
1.《中国图书馆年鉴》是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首卷出版于1996年,反映1990年至1995年间的情况。自1999年始,编辑出版周期为隔年一卷,包括1999年卷、2001年卷、2003年卷以及2005年卷。自2006年卷起,改为每年编辑出版一卷。 2.《中国图书馆年鉴》自2007年卷起,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编纂工作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图书馆年鉴》编辑部主持。 3.《中国图书馆年鉴2018》反映2017年中国图书馆界的发展状况。 4.《中国图书馆年鉴2018》的动态性信息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各分支机构及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相关专业机构或教学研究机构提供。文中的统计资料来自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专业协作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以及有关专业机构。文中的
《中国图书馆年鉴(2013)》的动态性信息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各分支机构及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相关专业机构或教学研究机构提供。年鉴的统计资料来自文化部、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专业协作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以及有关专业机构。年鉴的参考性、指南性资料,由年鉴编辑部组织力量整理编辑,并得到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年鉴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专文由年鉴编纂工作委员会确定选题,特邀作者撰写。
詹福瑞主编的《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反映中国图书馆行业2011年概况,是年度资料性工具书,分特载、纪事、专文、图书馆事业、学术研究与活动、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专业文献、统计资料等版块,重点突出2011年图书馆行业的大事、热点,全面反映行业2011年发展状况。
《中国图书馆年鉴 2016 》简介: 1. 《中国图书馆年鉴》是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首卷出版于 1996 年,反映 1990 年至 1995 年间的情况。自 1999 年始,编辑出版周期为隔年一卷,包括 1999 年卷、 2001 年卷、 2003 年卷以及 2005 年卷。自 2006 年卷起,改为每年编辑出版一卷。 2. 《中国图书馆年鉴》自 2007 年卷起,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编纂工作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图书馆年鉴》编辑部主持。 3. 《中国图书馆年鉴 2016 》反映 2015 年中国图书馆界的发展状况。 4. 《中国图书馆年鉴 2016 》的动态性信息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各分支机构及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相关专业机构或教学研究机构提供。年鉴的统计资料来自文化部、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专业协作组织、
本书系苏州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古籍数据12517条,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等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
苏州图书馆收藏有二千二百余部二万二千余册善本,有题跋者达二百三十余部,其中不少为名家手书题跋,不仅有重要文献价值,还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这些题跋有些已经发表过,但大多数尚未公开。本书收录了苏州图书馆所藏有手书题跋(包括题诗、观款和过录题跋)的善本二百一十部,大体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编次,首列分类目录,次为原书书影、题跋图版及题跋释文。近人著作及题跋,虽超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本书仍予收录,以存文献。出于鉴定版本之需,各书题跋之前,均冠以原书书影一帧,一般采自卷端或其它有代表性之页。各书之著录含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批校题跋诸项,并著录馆藏索书号,以便读者查阅。一书有多人题跋者,以其所在原书位置序次。题跋释文后,附以题跋者的生平简介。
本书以1887年杜威创办图书馆经营学院为时间上限,1955年谢拉在西储大学设立文献工作与交流研究中心为下限,利用档案、报刊、会议录等史料,分五个时期系统考察了美国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2013年是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年”,国家图书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强化基础、苦练内功、开拓创新、稳步发展”的总要求,各项事业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本卷详尽叙述国家图书馆2013年工作全貌,旨在系统、准确地反映国家图书馆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国家图书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探索 改革奋进:纪念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华诞论文集》汇集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近十年来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和研究报告。从书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服务理念的更新,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在向知识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图书馆不断迈进,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支撑。 《探索 改革奋进:纪念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华诞论文集》不仅从学术角度记录了图书馆的发展进步,更渗透着清华人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在新的百年,希望图书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奋进,再续百年新辉煌!
本书内容共分三部分:部分内容是对国内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及信息化应用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第二部分内容是对韩国图书馆事业及数字图书馆发展状况的研究和综述;第三部分是在韩国学术出版物中用英文和韩文发表的论文的中文原文。书后附有作者的自传,简明扼要地反映了作者40年来从事图书馆学与信息化应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发展和提高的学术历程。
柯平编著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模型与实证)(精)》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国内重点、全面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著作。图书馆战略规划问题既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其实践发展的要求,更是图书馆事业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本书围绕这一涉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首次从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型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指南和相关辅助等。
《中国图书馆史》由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书共计200余万字,分为古代藏书卷、近代图书馆卷、现当代图书馆卷和附录卷四卷。该书入选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于201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本书编纂工作启动至今,已历经七载,期间不仅主创团队之间进行多次激烈论争,而且广泛听取图书馆学、文献学、历史学乃至宗教文化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终形成的四卷本,凝聚所有参与人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其中, 古代藏书卷 由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主编, 近代图书馆卷 由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主编, 现当代图书馆卷 由武汉大学肖希明教授主编, 附录卷 由国家图书馆汪东波研究馆员主编。 本书是我国*部真正意义的中国图书馆通史,是对先秦迄今三千多年藏书史及图书馆发展史的首次全面记录,
以图解方式(1600余幅图片)直观易懂地介绍了怎样修复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怎样装裱和修复字画、拓片,怎样制作书套、盒、囊匣,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修复、学会古籍修复,从而使古籍修复技术逐渐地走向社会,使这项优秀的传统技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