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讲演录 (1911-2011)》收录的讲演者皆是有较大影响的各界 精英和风云人物。如罗家伦、梅贻琦、顾秉林、刘兆 玄、梁启超、杨振宁、柳传志、潘石屹、俞敏洪、秦 晓、宋楚瑜、、傅佩荣、朱棣文、赵小兰、骆家 辉、安南、布什、克林顿、萨科齐、布莱尔、卢武铉 、比尔 盖茨、大江健三郎、威廉姆森等。 讲演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包括立 志、文学、国学、教育、科学、房产、企业、市场、 环保等。 每个篇章内容结构分为三部分:一是讲演者简介 以及此次讲演的背景说明;二是讲演的正文;三是对 讲演与讲演人进行的点评。
《我心中的耀邦》收入温家宝、曾庆红、聂荣臻、张爱萍、田纪云、胡启立、费孝通、于光远等20多位作者追忆胡耀邦的文章。他们或者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记述其言传身教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或者是与胡耀邦相交数十年的战友,记述胡耀邦的好学勤思和光明磊落的品格;或者一度与胡耀邦共事,披露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老猫学出版》慷慨分享作者累积20年的出版实务经验与5年多的笔耕成果。从上游到下游,将台湾图书出版业的know-how尽纳其中,无论对编辑新手、出版老手、营销达人,或有志于出版产业者,都是极其实用的指南。在这个实体和虚拟交会冲击的时代,出版这样一个纸张书编辑的经验谈,会不会只是徒劳的努力呢?也许明天我们再也不需要跟纸张打交道了?纸张书的阅读率江河日下,电子书的未来迟迟不见芳踪,编辑的技艺会不会最后成为“屠龙之技”,无可施展呢? 如果未来的生活形态、迫使思想家一辈子的思想结晶最后无法用书的形式出版、并引人思考,那么人类文明就会面临空前的变局了,这时候恐怕出版这一行到底还在不在,也不重要了。从这个角度看,你手上这本小书保留的也许不只是一种古老的技艺,而可能更是一种对书的眷恋吧。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建国初期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武汉市个案研究》为研究建国初期工商团体改造历史的学术专著,以武汉市档案馆所藏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以武汉市为例,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工商团体进行重组与改造的步骤与措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初期武汉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丰富了武汉城市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学术界关于建国初期工商团体变迁史研究的不足。
《新周刊新世纪十年回望》全面盘点了新世纪个10年,涵盖了国际关系、财经、城市、社会、思想、文学、艺术、传媒、网络、娱乐和生活方式共十个方面。 全书摘取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梳理了10年来从政治关系到传媒娱乐的热点事件,全景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进步,也提出了现在还存在的问题;整理了新事物、新思潮、新观点等的诞生和衍变。 在回望过去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在总结过去的前提下,为开拓更好的将来提出希望与期冀。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
在历史上,我们常常赋予那些在一个时代起着关键作用或导向意义的人物以特别显赫的地位,甚至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时代。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位代表“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向的历史人物,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或象征。胡适无疑是挑战意义的人选之一。《胡适演讲录》收录了胡适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作为新思想运动的精神象征,胡适总结此前的文化论争,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文化观,概括而言,即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文化观的核心思想,是以理性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开放心态来对待中西文化,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吸纳西方先进文化,一方面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旨在融会中西、再造一种全新的文明。此后胡适的文化观点虽在不同的时间与场合有一些细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