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图片,对西方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基本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尤其在“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艺术创作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本书既是一本艺术与设计类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趣读物。 作者简介:于海勃,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始,长期在英美两国多所大学教授场景设计,并从事一线的设计实践。其二百余个设计作品涉及舞台设计、影视美术、大型活动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2018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授予荣休教授,现长期定居并往返于北京和拉斯维加斯两地。
《旧闻记者》出自他独具个性的创意──在二零零五年的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一九四五年)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这是“旧闻专栏”的一个结集,五十篇短文,各附旧报原件,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为香港读者所熟识的《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被称为"非典型传媒人"。他用文学和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又常用新闻的笔触写文史。
近年来安徽、贵州、浙江、云南、北京、福建、广东、内蒙、湖北、四川、台湾等地陆续发现并公布了大量宋元以来契约文书。这批契约具有数量巨大、真实、具体、跨越历史时间长等显着特征,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是继敦煌文书之后研究近代文字的绝好数据。概括宋元以来契约文书的主要文本特征,归纳契约文书俗字的主要类型,探讨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在文字学、辞书学和文献学上的主要价值,运用俗字知识考订宋元以来契约文书在整理和研究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语言文字讹误,恢复契约文书的本来面貌;考释一批其他文献少见或未见的俗字。总之,对这批文献中的俗字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于揭示近代民间用字情况的概貌、大型字典编纂、近代汉字形体演变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宋元以来地方契约文书俗字的研究,可以为契约文书的中国近代社
十七世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而复社的兴起和发展则是这一时期为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将复社置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其发展、影响及相关问题。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集合能效研究/同济博士论丛》围绕“如何对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及其能效评价加以刻画与测度”核心命题,构建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的分析框架,借助优选的空间分析模型与技术,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展开空间形态、重心轨迹、结构能效、组织关系实证研究,发现空间聚散与能级路径,空间均衡重心的心一核空间结构类型、空间结构能效双维测度的类型组合等城市群重要特征与规律,形成对城市群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的深化与发展。
本报告由首都师范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组织行业专家撰写完成。2019~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要阶段。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19~2020年博物馆发展数据,指出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博物馆数量稳定增长、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服务理念和能力显著提升、运营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博物馆资源利用方式和效果明显提升、宣传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等;但博物馆发展仍面临类型和布局有待优化、功能有待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科研和学科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本报告专题篇从展览、文创、教育、新技术等方面,探讨非国有博物馆、非遗类博物馆、小微博物馆、流动博物馆等特殊类型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