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
科学博物馆一直在变化和演化,就像科学本身那样。《国家的科学》从独特的视角,浏览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博物馆制度,并对博物馆的角色变化以及科技博物馆在范围更大的社会中所承担的公共感知作用进行了研究。它展示了科学物品的收集和展示手段,探讨了国家、工商业、博物馆资助之间变化而日趋艰难的联系。本书还在其他博物馆的背景下研究了伦敦的科学博物馆,演示了影响个体发展和途径选择的关键差异。国家的科学并非一个按时间统计的博物馆的历史,而是像故事一样吸引人。其内容包括博物馆职员、藏库、建筑、藏品、展品以及参观者......
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山西博物院藏古籍6千余种、近7万册,古籍善本6百余种、5千余册。时代从晋、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有写本、刻本、名人稿本、抄本、石印、影印等;装祯多样,有卷轴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等;有晋人写经、唐人写经、宋代刻经、写经,明清刻本、稿本、写本。其中,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大藏经》、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东禅等觉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经》,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明刻北监本史书、《文选》、《路史》等,傅增湘先生双鉴楼旧藏刻本、抄本,山西地方志为山西博物院重要的特藏。本书收录其中653种古籍善本,每种书有一到两幅书影,并对题名、著者、尺寸、等事项作了详细著录。为古籍研究者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本书是近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的内容提要。博物馆学论文目录收录时限是1994~2014年,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内容提要收录时限是1918~2014年。
石刻拓片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石刻文物资料的传统手段,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石刻拓片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艺术博物馆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不仅是清华园中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为广大师生、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中国乃至世界灿烂历史文明和经典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磁石,用真善美凝聚视线,启迪、激发更多的灵感与思考;它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汇聚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科学的多重力量,展示艺术的超凡魅力,让艺术之光去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甘肃文献总目提要》是在邢澍《关右经籍考》、安维峻《甘肃新通志》、张维《陇右著作录》等已有书目的基础上,查阅参考历代书目,按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著录甘肃历代著述文献两千两百余种。每书撰写有较为详细的书目提要,包括卷数、作者及其事迹、内容体例、序跋情况、学术价值、存佚情况及版本等,并作出相关考证。该选题对于地方文献目录的充实及当代目录学的研究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南京博物院学人丛书: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为我国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先生的日记和与同事、师友、家人的通信。日记从1937年到1942年,不但记录了她的留学生活,还有很多新中国博物馆建设方面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信部分更涉及学科建设、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本书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一百余位书法家的墨迹一百二十余件,按作者生年顺序,概述了这些著名书法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按作品所署年款或书写时间之前后顺序,重点评价所选作品的书法风格,使读者得以了解清代书法家们对前人的继承和自我的创新,旷观清代书法不断总结与发展的历程。所选书法作品装帧形式多样,有长卷、册页、立轴、横披、对联、条屏、扇面等;质地各异,有纸本、花笺、高丽笺、撒金笺、绫本、绢本、花绢、撒金绢等;书体齐全,真、草、隶、篆、行皆备,风格各异,争相斗艳,相映成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中国博物馆志(第6册)·重庆卷·西藏卷·安徽卷》由张文彬、张柏主编。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区文物局编著的多卷本的《中国博物馆志》,忠实地记录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重庆、西藏和安徽各博物馆的概述、业务活动、藏品管理及经营等基础情况,对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王丹主编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刻拓片编 目提要索引/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石刻文化系列丛书 》前为索引后为图版(图版按石刻年代编排)。索引分 作两部分,部分按年代编排,第二部分按区县编 排,辅以年代排序。索引行文分三部分,即名称、年 代及页码,页码即《提要》一书的页码。
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代拓本5100余种、6000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券等;吉金类,包括钟鼎、铜镜、古钱等;陶文类,包括古砖、瓦当、砚、印等。除了鲁迅生前编订目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汉画像选集外,大都没有公开面世。 蔡元培先生曾高度评价鲁迅收藏和研究金石拓本的工作:“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鲁迅收藏的拓本,涉及书法、文学、雕刻等诸多领域,兼具文献性和观赏性,是鲁迅研究汉字发展源流及书法艺术、校勘典籍的原始资料,也是我们进行这方面研究的珍贵的参考资料。鲁迅生前曾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精)》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一、综合;二、图书馆业;三、群众文化业;四、艺术业;五、文化市场;六、文物业;七、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本书是关于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专著。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博物馆建设语境、第二章留存博物馆改造、第三章博物馆新建设、第四章博物馆类型、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第六章博物馆从业者与专业理论探索。本书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早期博物馆文献档案,让许多过去业界鲜有关注的第一手资料得以呈现和挖掘,而且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家文化建设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发展变迁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辨性的讨论。突破了以往以博物馆论博物馆的研究局限,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和拓宽了理论博物馆学研究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