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博物馆不仅是 物 的储存空间,更是 人 的学习场所。博物馆如何转型并为公众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已成为全球博物馆学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博物馆学习手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从博物馆管理、运营、人员和设施等不同层面切入,为我们揭示了博物馆向 以学习为本位 变革的规划方法,帮助博物馆转变为21世纪优秀的学习机构。该书2007年问世,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二个版本,重点关注将学习和教育作为机构战略规划优先事项的理由,并通过由19位博物馆学习领域专业人士撰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提供开展学习变革的全面方法。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本书名为 奇趣景观 ,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
本书分析了数字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数字化对传统博物馆的影响,也列举了目前最为鲜明的博物馆数字化新业态,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未来博物馆面对数字化进程,该如何重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博物馆行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 、 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限制,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 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 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 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
交互式展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世界,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玻璃橱窗观看价值不菲的展示物,他们期待通过对亲自动手获得体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中,即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让人们能够接触真实的物品和场景,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本书介绍了可动手展示的概念及其教育内涵,并对影响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持续成功性的展示设计、财务、市场、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活动和重要事项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后对可动手展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全书从实践出发,为博物馆学相关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导。
“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是围绕吴地万年文化展开叙事的展览,本书以吴中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依托,通过导览、策展、观展三个部分,借助采访札记、图文说明、 资源融合等形式,对吴中博物馆如何策划、组织、制作、运营“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基本陈列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记录。书中不仅用采访对谈的形式呈现了各类人员参与展览制作的过程与细节,还邀请不同群体的观众以独立的视角表达观展感受,为读者全面呈现一座市县级博物馆如何策划制作高质量的基本陈列。
乾陵,唐代皇家陵园,关中乾州胜地。因山为陵,依托梁山之坚韧;仿城而筑,巧借长安之形制。凿山开洞,藏珍画壁,造屋雕像,天人合一。内外重垣,四门三阙,归引二圣神灵;两帝一陵,女皇威烈,开创历史典范。有唐一代,民族融合,国力强盛,繁花似锦,铸造了中华文明 的骄傲和自豪。东西互通,胡汉交融;都护守边,长安通明。乾陵的神奇选址、墓葬建筑、陵园制度、雕刻艺术、文化遗存、神秘故事无不显示出大唐的煌煌气象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本书选取乾陵精品文物约20件,生动讲述这些瑰宝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多维度揭示大唐文明艺术精髓,为读者了解乾陵,了解大唐历史提供了一本受众广泛的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