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 ,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 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 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 鬼 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 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 》、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 记》等。 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 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 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 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 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赐稿,大作详 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 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 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
《藏书家》第 21 辑刊载了 26 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著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 书藏天下 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出版
本书收录了超过250条墓志铭,大多实在英国和北美的墓园与教堂的墓碑上找到的。其中有名人的,也有一些普通人的,但都充满了智慧,言语押韵而幽默。包含了各种 精彩的墓志铭,或难忘,或感人,为你带来墓碑文化中 令人动容的鲜活例子。墓志铭是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几个十几里,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庆祝、哀悼、反思或是总结人生的机会。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本套《浙大六记》丛书中的5册将以校区为分册依据,在基本框架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校区的特质设定5个不同的主题,既整体统一又各有风格,从不同角度诠释“求是”精神。书中介绍了5个老校区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以及老校区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教育科研、名家大师、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第6册《从一八九七走来》将在详略得当地梳理浙大校史的同时,突出本书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文化活动。 本丛书旨在梳理和回顾过去,观察和记录当下,展望和构想未来。献礼浙大校庆,致敬120周年。同时,可社会文化,换一种角度观察校园,改变惯常校史写法,打磨一套有温度、有质感,可读性高,亲切而生动的校园读本。并且可改变大众对于高校肤浅或负面印象,由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引导浙大师生及大众发现看不见的校园、看不见的
上海大学博物馆旨在建成为一座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富有特色、高水平、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大学博物馆。郭骥,黄薇主编的《近代上海小报图录(1897-1952)》主要是由上海大学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合作的,书中精选近代上海小报数十种,图文并茂,对各种报纸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本书全面讲述介绍了佛教戒律的种类及主要内容,以及佛教禅的种类和修行方法等。
本书收录启功先生最近二十多年的讲课、讲学内容,丰富而宏阔,其中既有宏观的总体概括,也有具体的分析释例,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总体观照。启功先生提倡通识、通才的教育思想,亦在本书智慧、幽默的文字中鲜明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