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博大、宏伟的宝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则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又因经史子集四部基本涵盖厂占代所有的图书,故称“全书”。 本书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细心拾撷,希望尽展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风景线,在保留四库的韵致、韵味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四库的博大、精深,突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凝重感,为塑造具备国学精神的人格起到导航作用。 本书意在秉承四库之精神,发挥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对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希望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艺苑,增加我们对国学的信仰,让读国学之人自信、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
本书是国内进行专利引文分析研究的探索之作。首先,从引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出发,把握知识流动这一共同主线,引申出专利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框架,阐释专利引文分析的内在机理。某次,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基于海量数据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形象和直观地揭示专利引文活动中知识扩散与演化轨迹。*后,基于专利引文数据对技术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个体特征进行测度与分析。本书从理论、方法相应用三个层面展现了专利引文分析的学术内涵和应用前景,真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浙东藏书史》整合前人研究成果,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为背景,立足浙东藏书史,结合宁波、绍兴、台州、舟山藏书实际,系统地阐述浙东自汉至民国藏书事业的发展历程。《浙东藏书史》分为宋以前、宋、元、明、清代前中期、晚清、民国时期7章。每章分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与寺院藏书以及对社会贡献等几个部分内容展开阐述。重点分析历朝的甬、绍、台、舟地区包括官府、书院、私家、寺院藏书的发展、地位及其对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浙东藏书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新审视浙东藏书在文明传承中的主要作用。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半坡文明,古蜀王都,丝路重镇,千年港城……本书带你走进 一级博物馆,感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腹底铭文 出现“中国”一词的何尊,瑰玮雄奇的青铜神树,光彩动人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清雅意趣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5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诉说文明流淌的故事。
所谓三世书,原是佛家名词用语,也叫三际、三生。《三世书》是传说中一本可以看到你前世、今生和后世的书,据说起源于佛教的《三世因果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演化,是传说中可以推演问者的前世、今生及来世命缘的算命奇书,所得出的资料、论断和解说是好或坏,也会再受问者的今生所作所为的影响,因此,无须太执著所得出的结果。三国蜀相诸葛亮著《古三世书》,据闻,诸葛亮为著此书足?花了五年多时间才完成。这是一部集前世、今生、后生因果循环、生生不息的命理古典书。唐代袁天罡在《古三世书》的基础下融入自己的毕生著作《六壬课》《五行相书》《袁天罡称骨》之精要新编成《三世相法》,而《三世书》是编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不少说明的图片及文字编辑而成的,读者只要根据出生年、月、曰,便可算出自己前
本书集中了数字中国有关各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通过手资料,全面、系统地阐述近年来数字中国的发展现状、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数字中国发展理念,即“立体感知、智能计算、协同服务、绿色体验”,并从不同领域分别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并向智能化过度的进程。全书包括4个部分和1个附录,4个部分分别是进展篇、研究篇、案例篇、展望篇。进展篇阐述了数字中国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丰硕成果、延伸的各个角落、成为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逐渐走向“智慧中国”;研究篇具体阐述了数字中国发展的16字理念,即“立体感知、智能计算、协同服务、绿色体验”;案例篇从智慧行业、智慧省区、智慧城市三个维度提出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案例;展望篇描绘
30年中国*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外部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质上更为隐秘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阅读的变迁史,更接近这个深刻的变化。 本书试图从阅读变迁的角度,找寻中国30年别样的变迁轨迹。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面镜子。通过折射,我们能否看出中国人的集体心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生读书计划 丛书,大致分为两大系列,计 二十种,纵向看有 小学生书架 、 中学生书架 、 大学生书架 、 女性书架 等,横向看有 经 典书架 、 国学书架 哲学书架 文学书架 等。其纵横交错,编织细密,既像一张大网把茫茫书 海里有价值的真金白银捞取上来,又像一张巨细无遗 的地图,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无不覆盖,给读书人以路 标和方向,亦使胃口不同的读者拥有了可选择的佳肴 。麦芽、刘昕、陈立伟编*潞潞、刘新华主编的《艺 术书架(2)/一生读书计划》为其中一册,收入了艺术 类的经典书目。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引入中国,互联网便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信息用户,网民的数量成倍增加。网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信息环境,影响了用户的信息行为,也为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用户(本文称之为 网络一代 ),他们中大多数处于青少年时期,面对日益繁杂和海量的网上信息,其信息行为呈现出与老一辈用户诸多不同的特点,其网络行为的研究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与日俱增的网络一代群体,信息服务部门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服务导向,更好的适应网络一代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的变化。
周生春、何朝晖编写的《印刷与市场国际会议论文集》从2009年7月30日至31日,由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印刷与市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精选了十八篇论文。论文的内容涉及:版刻与印刷术的传播及其影响,刊印成本、书价与市场,印数与书籍市场,从业者与市场。
陈红京主编的《博物馆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在广泛征求全国多所高校从事博物馆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反复修改和集思广益而成的。本教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和研究了我国博物馆学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博物馆学基本理论探索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充实新颖、学术性较强,是一部契合我国博物馆事业建设和博物馆学理论人才培养需要、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博物馆学教科书。本教材也可作为全国博物馆入职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参考读物。
这是一本综合梳理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普及读物。书中按照中国藏书文化的特征,通过大量史料和轶闻趣事,力求全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今图书的演变、藏书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当代藏书活动的热点。书中配有600余幅历代书影、版刻图案、藏书印及近代相关照片、中外藏书票、电子书等,犹如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藏书之缩影。
本书由刘华杰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第四期分为“纵横”“二阶研究”“自然探究”“图书与人物”“生活世界”五个栏目,内容包括植物学家的区系考察、哲学教授的博物反思和实践活动、博物学文献和史料研究、自然教育工作者的成功案例,以及关于 出版的博物图书与科学家博物生活的介绍, 是几篇介绍国外古代金矿、家乡田园生活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