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 ,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 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 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 鬼 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 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 》、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 记》等。 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 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 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 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 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赐稿,大作详 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 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 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
《藏书家》第 21 辑刊载了 26 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著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 书藏天下 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出版
本书收录了超过250条墓志铭,大多实在英国和北美的墓园与教堂的墓碑上找到的。其中有名人的,也有一些普通人的,但都充满了智慧,言语押韵而幽默。包含了各种 精彩的墓志铭,或难忘,或感人,为你带来墓碑文化中 令人动容的鲜活例子。墓志铭是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几个十几里,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庆祝、哀悼、反思或是总结人生的机会。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人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点,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
本书从传销的含义、本质、类型、危害、行骗方法等方面,揭露了传销的邪恶性和非法性,揭示了传销和直销以及同其它合法销售模式的根本区别,对认识传销、判断传销、抵制传销,提供了简单有效的理论依据。
《中华国学1001问》的主旨在于讲述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基本常识,使读者建立完整、系统、清晰的国学知识的框架。这种基本常识,是21世纪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国学底蕴。《中华国学1001问》设计的1001个问题,既涵盖国学之枢纽、体现国学发展之脉络,又能激发当今读者的探究兴趣。对每一问题的回答,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全面周详、切中要害。
圣洁是基督教救赎的目标,基督徒被称为义,是为了成为圣洁。莱尔主教在《基督教经典译丛:圣洁》中指出了各种对于圣洁的错误理解,并阐述了圣洁的本质和成圣的道路。《基督教经典译丛:圣洁》继承了奥古斯丁主义的圣洁传统,是论述圣洁主题的最经典著作之一。莱尔的思想对于当代著名的神学家巴刻(J.I.Packer)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督教经典译丛:圣洁》自1879年出版以来,一直不衰。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腿,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术领头人、頗具影响力的著与论文。以及专注于学术建设管理和学术成果转化的先进单位, 在此背景下,本书集结了获得第二届中间信息界学术大会“优秀沦文奖”的部分论文,旨在推动我国信息化学术研究的深入进行,促进信息化理论建设和学术成果交流。
本书是国内进行专利引文分析研究的探索之作。首先,从引文分析的概念和理论出发,把握知识流动这一共同主线,引申出专利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框架,阐释专利引文分析的内在机理。某次,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基于海量数据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形象和直观地揭示专利引文活动中知识扩散与演化轨迹。*后,基于专利引文数据对技术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个体特征进行测度与分析。本书从理论、方法相应用三个层面展现了专利引文分析的学术内涵和应用前景,真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作者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从人类的饮食行为出发,畅谈世界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并分析了饮食的社会功能,以及饮食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书的内容不仅能使人们重新认识饮食,更使人明了饮食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全书视野宏大,颇有见地,深入浅出,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