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 帕索斯 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他们便是 迷惘的一代 。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 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 20年来对中国影响至深的100本书(1978-1998) 。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 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著述众多,研究领域广泛,有很大的影响。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郭沫若关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包括屈原、司马迁、曹操、曹植、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王阳明、鲁迅、王国维等人的研究;第二部分收录了关于李白与杜甫的重要研究;第三部分收录了王羲之、《兰亭序》、《再生缘》《西厢记》等曲艺书法的研究。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 有机学校 ,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本书是搜集朱光潜先生关于阅读、欣赏、写作等方面的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读书之道 好书不厌百回读 ,谈读书的方法,怎样把死知识变为活知识;第二部分 学习之悟 为有活水源头来 ,结合作者的读书经历,谈升学与选课,学文艺和文学的甘苦;第三部分 欣赏之趣 看似平淡最奇崛 ,结合李商隐、王国维等人的诗文谈文学的分析与欣赏方法;第四部分 写作之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谈写作的方法,怎样写散文、说理文,作文与运思,选材与布局、炼字等问题,有利于读者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欣赏趣味,训练写作技巧的好书。
1.书稿主要围绕民初北京地区的艺术场域展开研究与论述,脱离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与研究框架,利用一手文献与图像资料,细致考察民初北京参与市场的画家群体,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与差异存在。以身份角色与画界形象分类,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群体大体可分三类。 2.官员画家以周肇祥为代表,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一职数十年,利用为官的便利资源支持艺术事业。身为京官,周肇祥却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倾心于访厂、访山、访寺、访碑的复古活动及相关著述当中。在这些历史陈迹间,他能够寻觅到内心所渴求的理想化的古典人文时代。并且通过办刊访古、主持画会去极力营造了一个纸上的复古世界,但其实这也只是他所畅想的并无具体内容与体系的精神乌托邦。在逐渐建构起一个面孔模糊的理想艺术天地之后,周肇祥又在自己的积极践行中,试图为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 多元 走向 一体 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即使是在 统一 的时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形态等方面,仍然允许在某些地区、某一阶层、某种行业中保持它的特殊性。古代中国这种分散的多中心的局面,究竟是因为怎样的内在机制、怎样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才得以存在?这样 和而不同 的局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要素在这里边起了什么作用?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 多元一体格局 的中国! 费孝通
本书是潘维教授继《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之后的又一思想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自2004年至今的人文类文章和近期的一些政论文。书中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体现了一位中国学者刚毅自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故名《士者弘毅》。书中的《忆先师陈翰笙》《理想主义与大学》《科学工作者的祖国》等文章曾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当代学者的使命是什么?科学工作者的国家认同有什么意义?什么是 中国学派 ?什么是我国百姓能理解的社会主义?如何理解 新时代 ?如何实现人民之治?怎样的发展才是 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 以小为大、以下为上 ?如何提高大城市的治理能力? 作者以深邃的思考、清新的史观、直击人心的语言风格回答上述问题。书中的观点或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或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本书主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帝国主义近三十年的政策实践,试图挖掘和探讨构成帝国主义政策基础的一般原则。本书第一篇追溯了帝国主义的经济起源。第二篇研究了帝国主义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其对其他民族的影响,以及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和道德上的反噬作用。
黎鲁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正宗的“三八式”老八路。记得80年代某年国庆节,碰巧我们两人在康平路83号值班,就有了一次神侃,问起他的革命经历,他跟我谈了很久。他是1938年在上海入党的,以后担任过大夏大学地下党的支部书记,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斗争。1942年到了江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部队的文教工作,当过教员、宣传干部,我看过他刻的红色木刻画、编辑的报刊,粗糙但很有生活气息。 许多参加革命的人是“逼上梁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或遭受什么迫害与不幸。而黎鲁是另一种情况,家境良好,有钱供他读上海美专、大学,原本可以毕业求职,过完顺当的人生。但黎鲁是读书人,看了进步的书走上了要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道路,并且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属革命部队中的知识阶层。这部分人不是没吃没喝来革命的,他是读了书知道了苏联,知道了马
《陇上学人文存(王步贵卷)》是《陇上学人文存》中的一卷,收录了甘肃省学者王步贵的学术论文十七篇。王步贵先生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东汉思想家王符的学术思想,分量占全卷的一半,然后有一部分杂论,基本反映了王步贵的主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