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是 北大学者书房 系列之一,选取当下北京大学不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师,走入他们的私人书房,去探寻学者书斋里的故事。 这些学者来自中文、历史、法学、化学等诸多领域,都是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也是广受学生和读者欢迎的著名学者。其中包括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章永乐、孙明、邱泽奇、程美东、苏祺、阎天、陈平原、 夏晓虹、易莉、贾妍、赵冬梅、李彦等。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详尽展示了各位学者的书房奥秘和学术风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和人生故事。透过学者们在书房里孜孜以求的身影,读者可以触摸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对阅读、思考和创造的向往
学习科学是研究教与学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领域。本手册向读者介绍了强有力的变革教育和学校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学习科学,目的是设计新的学习环境以帮助人们学习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本书的每一章都描述了令人兴奋的新的课堂环境,这些环境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设计的。本书是一本真正的 手册 ,因为读者可以应用它来设计未来学校,这样的学校是建立在学习科学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书集结了百余位北大教授的读书分享与治学感言,呈现了北大人的思想精华、学术风采。难能可贵的是,北大教授细数图书经典,推荐影响其人生的书目,围绕 治学 阅读 人生 等话题,将治学感悟、读书经验和人生阅历凝练成句句箴言。 本书内容涵盖两大主题:治学感言与推荐书目。北大教授们凭借深厚的学识学养旁征博引,依托丰富的教学经验妙语连珠,以供读者一场足以纵情享用的阅读盛宴。
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这些老师分别是董强、韩茂莉、张慧瑜、曹文轩、徐湘林、戴锦华、秦雪征、 王余光、张帆、穆良柱、林毅夫、朱青生、方博、王诗宬、孟涓涓。 这本书能够让莘莘学子深度了解北大、北大名师,乃至中国学者的阅读人生,这无疑会对青年学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书是人生的真正伴侣。好书就是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同样,我们需要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去读书: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领悟。 董强 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山河。 曹文轩 我生命中深切的感知,都是在文学阅读中发生的。 戴锦华
nbsp nbsp《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跨学科的研究过程及其理论的著作,全面阐述介绍了跨学科研究的大量新兴研究及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提供了整合多种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该著提供了易于遵循的决策过程,突出跨学研究的跨学科基础和突出作用。该著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众多范例来说明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如何构建更全面的跨学科的理解和反思。 《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第二版)》为其中文第二版,根据SAGE出版社2020年英文第四版(做了较大修订,更新了研究数据,扩充、增补了部分章节)翻译出版。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是一部由教育专家联合撰写的高考报告,已连续出版七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本报告从 7 个部分(包括总报告和 6 大专题板块)分别讨论了 2024 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政策与特征、教学改革与评价、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力图为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师生提供一份专业、实用、有效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 第一篇总报告为聚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揭示以高考综合改革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
本书是根据2022年4月份发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 课程标准 )而着手开发的。案例以新课程标准中第七个学习主题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为指引,深挖教材,开发操作性强、有创新点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例。所选课例适用范围广,材料用具易得,在实体店或网络均可购买到,几乎在全国各地各校都可以开展。内容涉及生物模型及标本制作、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食品及用品制作、健康教育和探究实践四大方面,此外,我们还选取了当前国内外比较热门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经课题组深入研究,反复打磨实践,精心挑选出符合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课例,可同步配套2024年秋即将启用的初中生物学新教材使用。本书针对 课程标准 中"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部分,填补了这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空缺。同时还解决老师们
本书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科技单元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基层信息科技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困惑与障碍为出发点,以提高单元教与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以系统论的视角结合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原理,揭示中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帮助教师实现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本书从实际教学出发,以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详细介绍 中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现状 中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设计 中小学信息科技单课教学设计 和 常见单元教学类型例析 ,从这四个部分为读者呈现实现有效单元教学的丰富策略、途径与方法,力图把单元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有序统整,达成 纲举目张 之效。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着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本书围绕如何提升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水平,面向全体辅导员征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百余篇,并根据案例类型,将案例分为3大类,分别是思政教育篇、危机应对篇和职业规划篇,每篇案例都来自实际工作,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度辅导,提出个人见解和工作建议,曾在聚焦学生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六大核心素养,构建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主线,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以全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 六位一体 的学生工作体系,从而为全面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升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水平作出贡献。
本书选取以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为主题的,北京市第十二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部分获奖教师教案约50篇。覆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形势与政策 等本科生必修思政课和研究生思政课程。既有精准的学情分析,也有独到的问题意识;既有思政课教学的一般特征,也有立足各自学校实际、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个性化特征。
这是一部由教育专家联合撰写的高考报告,已连续出版六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本报告系统研究高考政策、高考改革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重点分析2023年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试卷特色与发展趋势,深入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内容与要求、高考命题与政策方向,力图为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师生提供一份专业、实用、有效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 本书包括七个部分(包括总报告和六大专题),分别探讨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导向、命题实践、教学改革、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第一部分为高考政策解读,系统阐述近年来高考综合
本书作者刘道玉从事教育工作近60年,一生崇尚 创造 和 改革 ,其教育学研究与实践,基本上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而展开。创造与改革相辅相成,改革需要发扬创造精神,而改革的目的也在于创造。本书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份记录,共收录了83篇文章。它们写成于过去30年间,头15年(1985-1999)只挑选了7篇文章,而后15年(2000 2015)入选的文章有76篇之多。这与我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息息相关。本书的主旨是改革,因而书名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论》。其中,既有针砭时弊,又有积极整改建言,可谓是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本书涉及面广,从宏观到微观,从领导到教师,从大学精神到学风,从教学到科研,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都逐一论及。具体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高教改革综论、论大学的领导、论大学的精神、论大学教育的模式、论
本书本书共收录20篇教育主题访谈,受访人主要是来自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教授和管理人员,但也包括来自哈佛其他学院的知名教授和院长,以及全球工程教育转型的杰出代表。每篇访谈文章皆由受访者简介、编者按、对话、参考文献、注释组成,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溯本求源。 本书编译者对于该领域研究成果丰富,具备雄厚的内容资源和实力。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较好的受众群体基础。本书创新性、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价值兼备,在解决当前组织问题上具有指导意义,长期看,独特且不可替代。全书行文流畅接地气,案例真实有启示,情感真挚有思辩,全篇一气呵成,相信能帮助和鼓舞到所有教育领域的学者和广大读者。
本书从受教育权的视角切入,对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系统阐述教育法和受教育权的概念、内涵和体系的基础上对受教育权的国际法规定、宪法规定、教育法及其他立法规定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次,针对国家、父母与教育的关系展开讨论,特别对国家教育权、父母教育权等重点问题进行了阐释。之后分别探讨了学校制度、教师制度和学生制度。学校制度着重介绍学校法律地位、学校法治管理、学生伤害事故等内容。教师制度着重介绍教师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职业制度与权利救济。学生制度着重介绍学生权利、学生纪律与惩戒、权利救济等问题。本书还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 探讨了教育平等、积极差别待遇的法律问题及残疾人教育立法等问题。本书系统构建了教育法学基本框架和范畴体系,对教育法学学科建设及相关研究、实践
本书将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的融合放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以 融合 为视点,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从融合的内容 汉字教学所承载的文化基因、融合的媒介 对外汉语教材形塑的文化形象、融合的手段 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层面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与机理。本书总结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带动和促进关系:通过语言教学带动文化传播,通过文化传播促进语言教学,以实现语言结构、功能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高效融合不仅体现在总体设计上,还与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等层面相互交融,以确保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
这是 学人书影 系列第四集。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刻本集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此系列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作为本领域的经典著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阐释了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研究工具的所有核心问题。重点讲解了研究问题的基本范式、*文献的引述、恰当研究设计的选择,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其中,对定量和定性研究设计作了详细讲解;对测量,抽样和统计方法等研究工具和手段问题也进行了介绍。 本版的新特点 ◆根据教材使用者和参与修订人员的意见将17章内容重构为了三大模块。 ◆根据当代学生的兴趣点增加了一些新的例子:如阅读技能差与自杀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每一章之后增加了新的练习题。 ◆统计方法部分的旧数据库替换为了新的数据库。
中国自古便极为重视教育。清朝的儒家教育虽然也存在局限,但其数量和质量,以及教育在地域广度和认知程度上的多样性都有所增长。 通过对女子教育,家庭教育,数学、法学、满语等专科教育,科举考试的科目与变化,长江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的基础教育情况的考察,这本论文集以教育为分析棱镜,勾画了儒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学问和社会实际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教育在晚期帝制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育在政治与思想生活中的意义。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依托,创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 六双 模式,形成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典型案例。本书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丛书的中的人文篇(第二辑),涵盖了不同专业大类及专业类的人文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形成了课程建设基础扎实,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也必将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示范与参照。本书不仅适用于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大类课程思政改革参考,也适用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借鉴。
表现性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工作者们不停地分析其成本和收益,探索它代替高风险考试的可行性。《超YUE标准化考试:表现性评价如何促进21世纪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目前的表现性评价研究,并精准检阅了真实的案例。书中众多案例描绘了一幅蓝图,让我们看到学校如何通过补充更有效的考试来弥补传统考试的不足。琳达 达令-哈蒙德和一群学界领军人物一起,归纳了众多经验教训、新方向以及具体的建议,汇成了这部精练易懂的文集。
本书为上海科技馆科普智库创新平台和上海科技传播智库建设重要成果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由17篇报告组成,主要探讨在 大科普 时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之间如何转化协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体如何参与并激发科学传播的新实践、新样态,科普如何深度支持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等。本书是智库重要前瞻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发布,期望通过揭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持续助力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