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内核修炼与外部突围两个维度,对每位科研工作者都要面对的学历提升、入职选择、学术参会、职称评审、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精力管理等21个痛难点问题进行逐一拆解,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本书独创从 地板 到 天花板 的 Z 型科研工作进阶路线图,帮你全面获得科研力。
内容简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除了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还创作了谈论教育、学养的一系列文章,在语文教育方面更有杰出的贡献。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精选了叶圣陶谈论教育与教学、素质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让大师的思想穿越时空与我们并肩同行,为我们增添新的智慧与力量。
一部 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教材 《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了 1898 1928 年间梁启超写给妻子和子女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表 达了他对妻子和子女的深切关怀。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其中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被评选为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其中不乏个人因素,但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价值。
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写作业拖拉,专注力差,沉迷手机游戏,害怕考试,成绩下滑 这些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靠拼命刷题刻苦努力还是无法解决,长此以往孩子也会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问题只是表象,其根源在于,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和科学的学 习方法,学习的 脑 和 心 没有被调动起来。 本书是余琴老师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总结,通过34 个脑科学知识原理和37个亲子练习,把最前沿的脑科学原理和心理学理论与落地实用的教育方法和典型案例紧密结合起来,让家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高效记忆,提升专注力,转化负 面情绪,告别拖延,助力孩子成为高效学习的优等生! 当家长掌握了教育的底层逻辑,孩子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常见英文问答》一书依托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对常见的45个英文问答进行了解析。内容涵盖自我介绍、教学组织、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不仅适用于证书面试,而且适用于国家汉办外派项目及其他赴外任教项目的面试,同时,对实际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也极具指导意义;本书*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中英双语撰写,思路清晰,读来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帮大学提前规划大学生活及学习指导书籍,内容包括准大一点暑假如何充实度过,上了大学后要不要竞选学生会,要不要参加社团;转专业各个学校有哪些要求,应该如何准备,二次选拔有哪些班型,大类招生如何分流,大学要参加什么种类的社会实践增加锻炼,大学哪些考证具有含金量及如何准备,以及参加哪类大学生竞赛增加技能,本书还指出大学生保研流程及考研备考事项,包括要不要跨专业考研,如何能跨考成功,如何选择院校,初试备考如何准备,复试哪些注意事项及调剂工作。如何申请国外研究生及流程等。
双减 之后,教育往何处去?本书是著名学者鲍鹏山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他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回答了: 1)教育的使命是什么?2)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该向孔子学习什么?3)素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 兴、观、群、怨 这四种精神为何如此重要?④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元典和经典?⑤什么是好教材的核心因素?我们缺了什么? 本书指出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书适合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市民阅读使用。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是 北大学者书房 系列之一,选取当下北京大学不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师,走入他们的私人书房,去探寻学者书斋里的故事。 这些学者来自中文、历史、法学、化学等诸多领域,都是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也是广受学生和读者欢迎的著名学者。其中包括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章永乐、孙明、邱泽奇、程美东、苏祺、阎天、陈平原、 夏晓虹、易莉、贾妍、赵冬梅、李彦等。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详尽展示了各位学者的书房奥秘和学术风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和人生故事。透过学者们在书房里孜孜以求的身影,读者可以触摸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对阅读、思考和创造的向往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美)艾德勒,(美)范多伦,郝明义,朱衣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40945 出版日期 2004-01-01 字数 页码 37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99Kg 目录 序言 第 篇 阅读的层次 第 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 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
会读才会写,广泛、深度的阅读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阅读和理解学术文献的指导书籍,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读者更高效地阅读和理解学术文献。 相比于其他文献阅读指南,本书特意选取了不同类型文献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拆解和分析,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具体地领会各类文献的实际内容。对于刚刚接触学术研究的新人,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文献的结构、内容和阅读技巧。对于资深的研究人员,书中提供的文献管理、AI辅助阅读、文献计量分析等工具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书中还分享了作者从实践中获取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帮助读者避开文献阅读的常见误区。通过系统学习本书的内容,读者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学术文献传递信息的方式,还可以运用所学的方法和工具,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海量文献中提取真知。
毋庸讳言,高校教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职业发展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缓解压力,寻求破局之道,成为每位高校教师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必修课。 本书作者老踏结合个人20年的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经历,从基础认知、关系协调、学历提升、教书育人、科研精进、职称晋升、转岗跳槽和职业展望8个模块,帮助高校教师系统打造 教师力 ,对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阻力与核心困局进行逐一拆解,纠正认知偏差,洞察底层逻辑,提供解决方案。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幸福之路往往崎岖蜿蜒。当今时代,物质富裕,科技发达,教育普及,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同步提升。日常经验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为什么教育没能显著增进幸福?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时代需要回答的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 本书从孔子、孟子、王阳明思想中提炼出 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 这一核心理念,并认为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所秉持的 境界自修论 。好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向上向善,收获心安幸福。基于以上思想以及作者在全国上百所学校的多年实践,本书提出了 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 一体两翼的幸福教育模式,系统阐述了 勤学向上 仁爱向善 自强
本书以美国大学为研究对象,讲述了多位美国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故事,考察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经济负担、情感抉择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这里的 向上流动 是指人们通过高等教育体验更优质的学习和社会资源的过程。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在外求学而与亲人和朋友疏离,进入陌生学习环境后面临种种不适应,毕业后要靠自己选择职业机会等。作者关注到他们在进入人生新阶段时做出的个人妥协,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背后的伦理叙事,再现了美国社会流动中学生的情感缺失。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心灵。如何理解教育,既关系到个体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运行与革新。研究教育学经典,洞悉教育本质,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必经之路。当我们站在教育的巨人肩上俯瞰历史,我们不仅见证了知识的积累,更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一本书读懂30部教育学经典》是一次对教育学精髓的探索之旅,旨在将教育学的深邃理论以平实的语言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传递给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 本书精选了30部教育学经典,读者既可以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感悟人文关怀和教育的热情,也可以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洞悉大学教育的本质与目标,还可以在《教学勇气》当中感受作为师者的信念和勇气。
西蒙学习法 是诺奖获得者赫伯特 亚历山大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 2001)提出的学习方法论: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学会一门学问。其中 持续学习 的精髓,能让我们做到速学、自学、跨界学习,用有限的时间突破更多的学科和领域。 《西蒙学习法》结合了作者刘金歌老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从中小学生经常遇见的60种学习场景入手,将西蒙学习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应用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本书一共12章,前6章详解了西蒙学习法的本质、精髓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后6章详解了西蒙学习法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场景中的应用。 针对中小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偏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沉迷游戏等,书中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书中也介绍了60种学习方案和脑科学、心理学原理,帮助中小学生达成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考察了1850 1978年间美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以文凭社会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切入点,从社会学视域分析了文凭的本质和文凭异化的过程,揭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