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 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 看 孩子和 聆听 孩子。 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内容简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除了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还创作了谈论教育、学养的一系列文章,在语文教育方面更有杰出的贡献。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精选了叶圣陶谈论教育与教学、素质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让大师的思想穿越时空与我们并肩同行,为我们增添新的智慧与力量。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自然教育 ,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是 北大学者书房 系列之一,选取当下北京大学不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师,走入他们的私人书房,去探寻学者书斋里的故事。 这些学者来自中文、历史、法学、化学等诸多领域,都是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也是广受学生和读者欢迎的著名学者。其中包括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章永乐、孙明、邱泽奇、程美东、苏祺、阎天、陈平原、 夏晓虹、易莉、贾妍、赵冬梅、李彦等。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详尽展示了各位学者的书房奥秘和学术风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和人生故事。透过学者们在书房里孜孜以求的身影,读者可以触摸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对阅读、思考和创造的向往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美)艾德勒,(美)范多伦,郝明义,朱衣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40945 出版日期 2004-01-01 字数 页码 37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99Kg 目录 序言 第 篇 阅读的层次 第 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 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
这是一本帮大学提前规划大学生活及学习指导书籍,内容包括准大一点暑假如何充实度过,上了大学后要不要竞选学生会,要不要参加社团;转专业各个学校有哪些要求,应该如何准备,二次选拔有哪些班型,大类招生如何分流,大学要参加什么种类的社会实践增加锻炼,大学哪些考证具有含金量及如何准备,以及参加哪类大学生竞赛增加技能,本书还指出大学生保研流程及考研备考事项,包括要不要跨专业考研,如何能跨考成功,如何选择院校,初试备考如何准备,复试哪些注意事项及调剂工作。如何申请国外研究生及流程等。
双减 之后,教育往何处去?本书是著名学者鲍鹏山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他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回答了: 1)教育的使命是什么?2)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该向孔子学习什么?3)素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 兴、观、群、怨 这四种精神为何如此重要?④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元典和经典?⑤什么是好教材的核心因素?我们缺了什么? 本书指出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书适合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市民阅读使用。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常见英文问答》一书依托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对常见的45个英文问答进行了解析。内容涵盖自我介绍、教学组织、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不仅适用于证书面试,而且适用于国家汉办外派项目及其他赴外任教项目的面试,同时,对实际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也极具指导意义;本书*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中英双语撰写,思路清晰,读来受益匪浅。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这些老师分别是董强、韩茂莉、张慧瑜、曹文轩、徐湘林、戴锦华、秦雪征、 王余光、张帆、穆良柱、林毅夫、朱青生、方博、王诗宬、孟涓涓。 这本书能够让莘莘学子深度了解北大、北大名师,乃至中国学者的阅读人生,这无疑会对青年学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书是人生的真正伴侣。好书就是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同样,我们需要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去读书: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领悟。 董强 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山河。 曹文轩 我生命中深切的感知,都是在文学阅读中发生的。 戴锦华
本书以美国大学为研究对象,讲述了多位美国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故事,考察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经济负担、情感抉择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这里的 向上流动 是指人们通过高等教育体验更优质的学习和社会资源的过程。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在外求学而与亲人和朋友疏离,进入陌生学习环境后面临种种不适应,毕业后要靠自己选择职业机会等。作者关注到他们在进入人生新阶段时做出的个人妥协,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背后的伦理叙事,再现了美国社会流动中学生的情感缺失。
在这本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 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在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们处理
本书集结了百余位北大教授的读书分享与治学感言,呈现了北大人的思想精华、学术风采。难能可贵的是,北大教授细数图书经典,推荐影响其人生的书目,围绕 治学 阅读 人生 等话题,将治学感悟、读书经验和人生阅历凝练成句句箴言。 本书内容涵盖两大主题:治学感言与推荐书目。北大教授们凭借深厚的学识学养旁征博引,依托丰富的教学经验妙语连珠,以供读者一场足以纵情享用的阅读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