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
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与精神分析环境相关的主题,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 对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正是在于谎言是普世现象。谎言无处不在,成为生活中的潜在主线。人们每天都在说谎,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业巨贾到谍海特工,谎言无处不在。你想知道人们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有何表现吗?你想知道如何识破谎言吗?那么请翻开这本书,跟随保罗 埃克曼从观察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开始。 热播美剧《别对我说谎》( Lie to Me ,又译《千谎百计》)聘请埃克曼教授担任顾问,一经在黄金时段播出,即大受追捧,共3季48集。剧情大多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以说谎理论为核心,主角的经历也与埃克曼教授颇为相似。编剧塞缪尔 比姆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和埃克曼教授待在一起,并将他的研究成果融入这部剧中。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南希 麦克威廉斯博士的心理治疗著作,受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心理治疗从业者的认可,至今已被翻译为15种语言,被广泛用于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师的培训及督导。2004年,《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的中文版出版后,立刻成为国内心理治疗培训的公认优质教材。十年后,她的另外两本著作《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和《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二版)》亦翻译出中文版,由此三本著作的精装版本共同出版,希望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者们提供便利。
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优秀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 5000 年来思维体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吗?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现,就立即获得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又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本书作者在督导心理治疗师的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心理治疗课程中没有涉及,但对治疗师的实践工作又非常重要的难点问题。本书将这些难点一一剖析,力图帮助治疗师在工作中可以更顺畅。其中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分析师的敏感性、信仰、主观情感、好奇与敬畏;治疗师对治疗的准备;如何帮助来访者做好治疗的准备;治疗的边界问题、两难的境地;职业倦怠与满足;还有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作者也呈现了两个完整的精神分析案例,帮助治疗师读者理解精神分析内涵。
《行为科学统计精要》(第10版)来自作者团队几十年应用统计和实验设计的教学实践,自出版以来一直是美国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中使用最广的应用统计学教材。 本书通过15章内容完整而生动地介绍了统计学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逻辑推演,向读者展示每个统计概念的意义,帮助读者理解使用某种统计方法的原因,以及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点。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方法清晰、内涵深刻、叙述生动。 书中提供了大量应用性案例和课后练习,帮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思想,掌握统计分析的技能。 本书可供心理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学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应用统计学培训的教材。
《荣格心理学手册》是*部全面系统地分析阐释荣格心理学的著作,由荣格心理学领域卓越的专家或分析师共同撰写而成。本书系统而权威地阐释了荣格心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实践和应用,具体论及荣格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原型、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理类型、原我、移情与反移情、个体化、主动想象、荣格式释梦、炼金术,以及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宗教和艺术等各个主题。作者们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这些晦涩的理论概念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全面地把握荣格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和脉络,从而为读者打开进入荣格心理学的大门。
心理学导论(也称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入门)是美国高等院校选修人数zui多的课程之一,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心理学导论》(ExploringPsycholog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戴维 迈尔斯(David Myers)撰写,他在所著Psychology的基础上,对篇幅进行了适当的缩减,使其不仅针对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需要。 《心理学导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位列美国心理学教科书畅销榜前列,是美国高等院校中使用范围zui广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心理学导论》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领域,由于原书体量较大,为便于读者携带和课堂使用,拆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上册,涵盖了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导论》由国内资深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18位心理学教授联袂翻译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趣味盎然、富有意义且发人深省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其实用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在同类图书中独树一帜。 作者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力图涵盖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相关的所有领域,包括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思维和记忆、动机和情感、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以及课堂评估策略等内容。本书设计的 个案研究 亲身体验 走进课堂 应用大脑研究 创设富有成效的课堂环境 教师资格考试练习 等专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情境和问题中。与前面的版本相比,本版在保留了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特点的基础上,还对整体框架做了较大调整,并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示例,确保了本书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本书适合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或教
心理学导论(也称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入门)是美国高等院校选修人数zui多的课程之一,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心理学导论》(ExploringPsycholog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戴维 迈尔斯(David Myers)撰写,他在所著Psychology的基础上,对篇幅进行了适当的缩减,使其不仅针对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需要。 《心理学导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位列美国心理学教科书畅销榜前列,是美国高等院校中使用范围zui广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心理学导论》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领域,由于原书体量较大,为便于读者携带和课堂使用,拆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上册,涵盖了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导论》由国内资深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18位心理学教授联袂翻译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的十年来,累计发行50余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从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以及跨文化沟通创与实践四个分进行详述,开篇导入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特点、应用场景、要性、能力要求,继而阐释语言障碍、沟通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和文化心理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解析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服、对话、沟通、冲突等,*后延伸到如何推广中国文化。
没有人可以不带偏见地活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 塔夫里斯和艾略特 阿伦森基于多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本书中联袂揭示傲慢与偏见的运转规律及其危害,并提供克服的方法。 为什么承认 我犯了一个错误 这么难?在这本极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中,作者深入家庭、医疗、学术、商业、司法、政治、冲突和战争等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人们如何为自己的失误、有害行为或错误决定进行自我辩护,由此消解动摇自身价值感的认知失调,为自己免除责任。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编造谎言,以迎合聪明、品德高尚、不会犯错的自我认知,而这一顽固的认知往往让我们走上愚蠢、违背良知、错误的道路。 自我辩护会加剧偏见,扭曲记忆,让我们在错误的信念里越陷越深。它会将专家的职业自信转变为傲慢,持续制造不公现象;会让爱情扭曲变形,加
《团体心理治疗》首次出版于1977年,经过40年的精心打磨、升级换版,已成为团体心理治疗领域极其重要的著作。本书充分阐释了团体过程的基本议题和关键概念,并为团体领导者如何在各类团体工作中运用这些概念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全书共3部分11章。部分(1~4章)介绍了团体工作中的基本议题,如团体工作的多元文化视角、团体工作者的角色、团体协同领导模式、团体中的伦理规范和法律问题以及团体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等;第二部分(5~9章)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团体过程,从团体的组建、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到结束阶段;第三部分(10~11章)展示了团体在学校和社区机构中的应用,并示范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团体方案设计。 本书内容全面、体例新颖、案例丰富,将理论观点与实践思考、团体技巧及应用反思等融为一体,不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关注到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关于大脑及其发展的惊人新知,意识到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大脑改造的工作,对大脑的学习机制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成就卓越。 本书聚焦于教育神经科学,探究那些来自神经科学、教育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现能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并特别关注学术成果向教学实务的转化,集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是一本学习策略安排的实用指导书。 本书共分8章,对大脑的基本事实、信息加工模型、记忆系统、迁移能力、脑区分工、艺术的作用、思考与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与应用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讨论。并在小框内标记出一些关键点,以便读者梳理和记忆。每章最后都设有 实践角 ,提供补充性信息和教学策略实例。
临床精神分析一直关注的是病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运作的?如何转化的?如何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理解与他人的关系? 为了解决关系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定位问题,格林伯格和米歇尔提出两种基本的解决方法:驱力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与他人的关系是由驱力满足的需要所产生的,并被其所塑造;以及各种关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关系本身被看作是首要的,不可再分的。两位作者对精神分析观点的历史进行了巧妙的综述,追溯了两种模型之间的分歧与相互影响,以及主要的理论家在努力确立对待这些模型的立场中所采用的复杂策略。并进一步阐明,只有在考虑驱力模型与关系模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全面理解诊断与精神分析技术中存在的许多争议和方法。
人类是如何将对声音的不同属性的值组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一个完整的知觉?这是关于知觉的相当基本和困难的问题之一。因为在多重声音属性混合呈现的情况下, 声音的属性值被错误地组合, 从而产生错觉性联合。 本书将艺术和科学的思维见解融为一体, 通过注重对音乐错觉的深入探讨, 构建了人们对音乐和语言感知的统一方法。对于贯穿人类知觉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 作者以大量的音响实例, 让人们体验并认识到听觉信息被加工时的共性特征和因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各异的个性特征, 通过 音乐听知觉重组 、 三全音感知双重性 、 从语音到歌声的感知错觉转换 和 虚幻词的产生 等领域的深入探析, 用音乐和语言解开人类认知的奥秘。 作者还对如 耳虫 等音乐和语音的幻觉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述。书中嵌入的二维码可扫描获取相关音视频,
在创立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早期,荣格将自身与精神分析的另外两位先驱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区分开来,并着重强调了不同学派间基本视角和实践上的差异。在当代,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令人兴奋的方式不断发展,实践荣格精神的新路径不断被探索,因而荣格学派写作的重点也转向了与精神分析大家庭融合和对话的视角,也因此才有了本书的书名 《荣格派精神分析》。 在这本凝聚了40位当代国际知名的荣格分析师智慧结晶的文集中,荣格派分析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本书讨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包括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传承,它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关系,在当下心理治疗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它对当代重要议题的贡献和未来探索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世界范围内的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的目的在对心智和脑这一正在出现的科学问题提供一个总的看法和回顾。尽管大多数的科学研究仍然在运用成熟的心理学概念和方法,但是用各类新的脑成像方法,我们可以更为直接地从脑中看到那些过去只能从行为上来推断的认知和感知的机制。这些方法使我们能够首次实时地观察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大脑在执行认知功能时的变化。上述这些结合了心理学和生物学、医学以及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的观察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惊讶的丰硕成果。对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认识,正在成为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和医学的基本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