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了作者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全部过程。在总论的基础上,结合一个真实的抑郁症案例,从第一次评估形成初步的案例概念化、制定治疗计划开始,到后续的一步一步治疗的实施,再到最后的结束治疗和随后的巩固治疗,从自动化思维的调整、行为激活、睡眠习惯调整、停止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到信念调整,让读者领略认知行为治疗在具体案例中的魅力与效果。同时针对评估和每次治疗,就总体架构、逐字稿及其讲解、真实连续性治疗、治疗的回顾与反思、治疗记录以及案例概念化进行专业说明,以引导精神卫生与心理学领域的同行和初学者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更好地为抑郁患者服务,促进患者的痊愈和康复。全书由24次治疗构成(包括1次评估)。
《粉红色柔软的学习者》 为什么切除了一半大脑的孩子还能正常生活?为什么10岁以后再学习一门语言就很难说得地道?盲人如何通过舌头看见世界? 斯坦福大学脑科学家大卫 伊格曼围绕 大脑一生都在动态重连而非重塑 这一颠覆性的科学新发现,揭示了大脑在面对外部变化时,比如生活环境的改变或截肢和失明这样的重大身体损伤,是如何灵活地即时更新的。他基于脑科学的蕞新研究与实践成果,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比喻为我们呈现了发生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切: 神经元之间弱肉强食的地盘争夺战,音乐、象棋、语种等对大脑的革命性改变,以及我们在学习新技能、应对创伤和疾病、处理复杂社会互动时,大脑都在做什么。 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等器官本质上都是即插即用的外部设备,只要有大脑,人类就可以塑造一个新的身体。全书围绕这一颠覆性的
本书以人的发展阶段为主线,涵盖个体毕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时期人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每章都以相应阶段人物的故事为开端,让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说,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帮助读者从容地应对生命的挑战及更好地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学会将书中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做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达人。本书也不乏科学研究理论深度及专业思考,为教育学及心理学学生提供了可靠的学习资料,也为教育从业人士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当大脑坠入爱河》 为什么同事一起工作,和家人欢聚一堂,我还是觉得很孤独? 孤立带来的痛苦感觉都是消极的吗? 感到孤独是因为我们不善社交吗? 长期的孤独如何让我们的身心受损?如何修复? 每个人的孤独会有差别吗?你是不是深陷孤独而不自知? 我们内心的孤独感可以消除吗?如何消除? 我们如何摆脱孤独?悦纳孤独?享受独处? 我们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成为人群中的小太阳? 本书揭示了 孤独 从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对人产生的深层作用机制,并以此来警醒人们重视孤独、改变孤独现状,向着更加阳光、积极、人际密切的方向发展。书中通过分析孤独的大脑成像、血压分析、免疫反应、压力激素、行为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展现孤独对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亚于吸烟,并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马克思曾说: 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人只有与社会发生关系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时代变化与社会变迁。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在心理层面,人们也随之不断地涌现出新的体验与新的感受,新的语言和新的行为也由此产生。 《社会心理研究》系统介绍了当代国内外热点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全书分上下部,共有四篇:篇是个体与人际篇,第二篇是群体与群际篇,第三篇是社会与变迁篇,第四篇是本土与文化篇;汇集了37个研究主题,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涉及六大方面:热点问题、现实问题、难点问题、研究主题、中国主题、倡导主题。这些研究主题的展现具有很强的结构化,从概念到理论、到测量、到机制、到未来研究展望。几十位有着强烈学科情怀和学术使命的作者,多是这个研究领
★窥视职场中的冷暴力 在职场中,我们所有人都既是潜在的骚扰者,也可能是未来的受害者。精神骚扰在职场中广泛存在,但人们未必能意识到,有的人甚至因之受到伤害,却浑然不知。作者对此进行研究,在本书中重新定义了 精神骚扰 一词,说明了什么是精神骚扰,什么不是精神骚扰,并指出了它与其他形式职场痛苦的区别。精神骚扰无疑会给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后果,并影响企业的生产力,作者分析了精神骚扰的起因以及促使这种行为出现的环境因素,为我们预见和防止精神骚扰提供了应对之策;同时,也为作为企业底层的普通员工反抗骚扰和保护自己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本书就像一部职场生活的田野调查,大量案例带领读者透过 暴力 的万花筒洞察世间百态与人性的复杂,进而走出暴力的阴影,重建职场自信。在对职场精神骚扰做全面分析时,作者充满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种人: ◎ 他们能力并不强,甚至工作表现很差,却可以一路钻营爬到高层; ◎ 他们善于在同事和上司之间 周旋 ,把同事的工作成果占为己有并去邀功; ◎ 他们很有魅力,似乎和所有人都相处得很好,但内心冷血麻木,排挤掉所有阻碍他们的人; ◎ 他们会利用公司系统和流程的漏洞,引起人际冲突,给工作场所带来混乱 通过精彩案例和相关研究等内容,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多个典型反社会人格者的故事,让我们有机会剥开这些人的层层伪装,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 本书介绍了我们应如何识别出反社会人格者并保护自己免受他们的伤害;管理者、招聘负责人如何利用测评工具筛出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防范已入职的反社会人格者对公司的破坏。 我们以为,反社会人格者会有一副罪犯的狰狞面目,能辨识,能加以提防。然而,一些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