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围绕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受篇幅和不同版本的学生用书的限制,本书总体介绍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扰、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等,然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主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测验和活动指导等,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料和备选活动。
《罗夏墨迹测验:理论与技术》一书,系统讲述了罗夏墨迹测验的发展历史、施测方法、分析要领、数据统计和报告写作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为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和精神医学的临床评估参考。书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罗夏墨迹测验案例及与之相应的督导解析,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广受赞誉的罗夏墨迹测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邓铸、朱晓红编著的《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是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也可供管理类、社会学类等其他专业参考。《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融合了心理学专业两大基础课程“心理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的精髓,突出以下三个特点: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假设检验基本逻辑的把握与表述,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抽样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性,以及基于*事件研究的思维方式。 注重将统计学的方法、技术与心理学研究设计紧密结合,突显统计学为心理学研究服务的意识。 注重将统计学技术的分析与SPSS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将SPSS软件的操作方法直接融于统计学知识的教学。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曹道衡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上世纪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代表作。《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融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于一体,充分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路扩展。尤其是北朝文学的研究部分,是曹道衡先生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开创和之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的水平的专业著作。
《死亡滑过指尖:文学大师笔下的生命哲学》集合了托尔斯泰、托马斯 曼、弗朗茨 卡夫卡、弗吉尼亚 伍尔夫、阿尔贝 加缪、巴萨尼、库切和普里莫 莱维等多位文学巨匠对死亡的阐述和观点,以独特的视角追踪在过去的150年里这些文学作家笔下死亡的主题脉络,比较了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观点,并对生命意义的观点做出了独到的评价。 n 或许所有的思想和艺术最终都会在死亡的暗示里找到根源,而向死而生的勇气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n 生命只是虚假的皮囊,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凡人身上的每片褴褛高声吟唱……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 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 的情感世界》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西厢记》本源自唐传奇《莺莺传》,其后有诸多改编版本,其中又以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对后世影响之作,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亦作为千古不朽的爱情传奇为后世所传诵。 本书稿以简明流畅的语言重新复述了《西厢记》的故事,重点放在“情感”二字,在深入浅出揭示《西厢记》的情味之余,对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也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可作为古典文学、历史学及戏剧爱好者的普及型读物。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百年来中国影响力至高的一部词话著作和美学经典。王国维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融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以简隽明晰、深入浅出的条分缕析,抢先发售开创性地梳理出词的脉络、规律,讲透词之美学核心:推崇“简”与“真”、提出“境界说”,让人豁然开朗。 《人间词话》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学所作的评论,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目前占据崇高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靠前外学者的重视,是盛传一百多年的不朽巨著,流转一个世纪的诗词经典。
本书为美国学者帕特·麦克德米德的全英文著作,主要内容为莎士比亚1592年到1594年间的作品和生平研究。莎士比亚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冉冉升起的戏剧新星到光辉夺目的大剧作家,他辉煌的一生中却有几年鲜有人关注。从1592年到1594年,英国社会发生巨变,伦敦流行瘟疫,剧院一度关闭。作者在本书中就莎士比亚在这几年里的生活做了考证,对其戏剧风格的发展脉络做了梳理,从新的角度诠释了莎士比亚。全书共分四部分:时代背景分析、史实细节考证、作品风格与作家其人其事对比分析、阐释新理论。
本书是享誉国际的诗人孙文波谈论现代汉诗的长篇随笔,充满真知灼见。书中知识驳杂,涉及历史、政治、哲学、地方志等等。书写生动,警句频出,展现了一位当代沉思者的精神光谱。
《韩国古代家庭小说文化阐释》内容是由于中韩两国悠久的文化联系,当韩国古代小说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中国文学在韩国的传播,就成为它们萌发的催化剂。从比较文学、文学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可以看出,在韩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中,留印着中国文学影响的深刻痕迹。李娟的《韩国古代家庭小说文化阐释》以韩国朝鲜朝时期的“家庭”主题作为类型解析,剖析了比较文学的发生学观念,包括“多元文化语境”、“变异体文学概念”等透入国别文学领域进行“文学文本”研究的可能性。以“家庭生活”这一独特视角,通过耳目之内的平凡之事、平常之人,竭不并反映了朝鲜朝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爱情婚姻生活。《韩国古代家庭小说文化阐释》以全新的视角,发掘了其中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意蕴,从历史、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对文本中与家庭问题紧密相关
本书对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运用比较文学方法阅读,启发教师教授文学作品的宏观视野,并引起学生对世界文学的兴趣。同时希望通过这种阅读,逐渐培养起学生发散式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开阔视野和豁达胸襟。
这本书中所汇集的篇什,记录着十余年来笔者在杜甫研究领域中跋涉的足迹,其中多数篇章已经见于学术刊物,现经过整理后排纂成帙,结集出版。 本书下编所收篇目主要涉及杜甫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影响接受、作品考辨等诸多方面。其中有些内容,为前人较少涉及者。如在考索杜甫婚姻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推翻了学界相沿已久的说法,独辟蹊径地从杜甫子女出生情况来推算两人结婚的时间,意外地得出了杜甫四十一岁才结婚的结论。由此我进一步分析了杜甫晚婚的原因,即正是对“致君尧舜”理想的苦苦坚持,使得他一直到献赋成功之后才姗姗结婚。当然这是杜甫生平研究中的新说,还有待学界的争鸣和检验,这里不揣谫陋,公诸学界,是期望能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研究和思考的兴趣。除此之外,下编所收的其他一些篇章,大多也都是围绕杜诗中的某些问
直觉是神经末梢未经推理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了解人的直觉与潜意识,能帮助我们开启隐藏的潜能,重塑内在的自我。 《直觉心理学:遇见潜意识的自己》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并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用简单便捷的方式,对直觉与潜意识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揭开“心想事成”法则的秘密。
这是作家残雪的一部评论集。是先锋女作家残雪撰写的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神曲》的评论集。残雪一反我国几十年来《神曲》研究的基调,抛开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外部解释,从内入手,将《神曲》看作诗人的心灵,并深入这个博大的心灵世界,将里面各层次、各部分的关系一一加以揭示,从而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基本艺术原则。此书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读者能学会领悟西方经典文学的本质。
本书研究从1650年至2000年之间的美国女性文学,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掘出的女性作家为主体。通过对300多年间的女性作家的创作进行梳理和评价,用百余名女作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题材、体裁和主题的文学作品为支撑,表现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美国女性文学,对传统的美国文学史书做了难能可贵的必要补充。 本书强调美国女性文化和历史在女性文学建构中的作用,突出展现女性文学所反映的女性文化和女性历史,关注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的互动,不仅揭示出女性文学与传统美国文学之间的区别,而且拓展了解读女性文学的视角、阐明了发掘女性文学的必要性。 本书按17、18、19和20世纪四个部分分为四章,每章前的“概论”从文化、社会和文学诸方面,对该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背景进行评价和总结,史论结合、以论带史,兼具资料、评论与理论的内容,对
《20世纪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着眼于对20世纪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评析,既有对整个20世纪的纵向梳理,又有涵盖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整个东方范围的横向剖析;既有立足于中国文学与东方文学关系的宏观立论,又有针对文学流派、作家作品间相互影响的微观探析。本书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除供东方文学研究者参考外,可作为高校东方文学交流史的教材,也可供对东方文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