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习时段,基于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又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的心理教育内容。 本书汇集了 35 节极具特色的小学优质心理课,涵盖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命成长 7 大经典主题;以及 3 篇心理课设计经验分享。书中课程都是一线心理教师在实践中经过多次打磨而成的精品,课程设计精巧、形式丰富、内容有趣,很多课程在各种评比中屡获殊荣。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程迭代、教学反思,以及最后的专家点评中,了解、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和打磨出有体验、有情感、有智慧的小学心理课。 本书为小学心理教师提供了良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高中生开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价值、兴趣、能力和未来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价值观,但同时,他们在人际关系、学业和人生选择方面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容易感到迷茫和不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理解这些心理特点,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高中生顺利度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 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书涵盖的心理课主题系统且全面,包括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命成长 7 大经典主题,共 35 节优质心理课,以及一线心理课设计经验分享。这些课例大多是获奖或公开展示的优质心理课,在实践中备受好评。书中详细的课例介绍,不仅提供了众多可学习、借鉴的教学范本,更提供了教学 脚手架 。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设计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方面发生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波动较大、认知功能快速发展、社交需求增强、探索性行为增多、性心理开始成熟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理解这些心理特点,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初中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重要发展阶段。 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书涵盖的心理课主题系统且全面,包括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命成长 7 大经典主题,共 35 节优质心理课,以及一线心理课设计经验分享。这些课例大多是获奖或公开展示的优质心理课,在实践中备受好评。书中详细的课例介绍,不仅提供了众多可学习、借鉴的教学范本,更提供了教学脚手架。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程迭代、教学反
在众多的实验心理学著作中,有两本堪称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之作:一本是伍德沃斯与施罗斯伯格合著的《实验心理学》,而另一本就是坎特威茨等人合著的《实验心理学》。两本书都以其集时代之大成而在实验心理学界享有盛誉,更由于实验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科中的特殊地位而影响巨大。如果说伍德沃斯的书是集行为主义之大成,像一本实验心理学的大百科全书,虽已布满历史的尘埃,仍不失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里程碑的耀眼光环,那么,坎特威茨的书则代表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像一套精心编撰的讲义,将知识和方法有条不紊地呈现给读者,使其能把握实验心理学的时代脉搏。 本书作者致力呈现一种兼容并蓄的实验心理学,尽力实现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5章构成了*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向学习者介绍需
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领域开山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女,她继承和发扬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系统总结和扩展了自我防御机制,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本书为她的生平著作提供了全面的概览,每一章侧重一个主题,介绍她在特定领域的重要论文和著作,对主要观点进行清晰的总结,并结合史实呈现其个人生平,也讨论她思想的影响和当代意义。写作手法上,它融合了精神分析名家的传记与其学术作品,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学习者鲜活地理解精神分析 的先驱者十分有益。
本书涉及多元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其中质性研究方法对于产生新的心理学研究思路、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独特的方法学优势。本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视点、心理传记、生命叙事、心理咨询案例,包括黄希庭关于“实事求是是质性研究的根基”的研究文章,也包含对于苏轼自我实现的心理传记研究、文坛硬汉海明威等人物的心理传记研究。另外,本书还关注到博士生、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下的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同时也涉及心理咨询案例的具体心理分析。 本书对于发现和培养心理学人才、凝聚心理学人文取向研究队伍、产生具有中国化的心理学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现代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在南洋殉难的作家,其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本书抓住郁达夫之“弱女子”情结,以所谓“颓废作家”郁达夫的爱恨离愁为主线,力图破解其亲情、友情和爱情交织下的一些谜团。 作者从史实的细微处出发,挖掘和讨论了郁达夫自己和友朋笔下的令人失望的郁达夫的“尊容”,而后从前人忽视的细节和角度一一分析了郁达夫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匠和大师如胡适和鲁迅的来往和友情,以及他与同辈人物如徐志摩、林语堂等人的交往;并根据郁达夫的日记与王映霞的回忆,综合朋友们留下的细节,重构了郁王恋爱、婚姻和婚变的过程,仔细讨论了“第三者”的问题;结合文献和田野,
《水浒传》是中国名著之一,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浒中的众多人物,也受到历代人们的月旦臧否。 本书是作者多年思考、研究的结晶。全书以随笔漫话的形式,分天罡篇、地煞篇、谐趣篇和泊外篇四部分,对《水浒传》人物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大分裂时代,而以三国时代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刻。三国历代被人视为“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三国演义》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在这千年之中,一方面存在着史册记载的三国史料及史实民间衍化的过程,另方面则通过“讲史”、演戏、演义等手段,使三国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三国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本书即基于对《三国演义》人物的深刻了解,分东汉、魏、蜀、吴、西晋人物,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阅读《红楼梦》,就好比走进了一条人物长廊,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呼之欲出。《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都是主角,刻画的栩栩如生。 为了更好地读懂《红楼梦》,本书作者基于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刻了解,撰写了《趣说红楼人物》一书。 全书分金陵十二钗、贾府主人、丫头姬妾、贾府亲戚、仆人仆妇、两府之外等六个部分,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清代初期的历史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腻地塑造了李隆基的丰富精神世界,也抒发了作者的易代之感。作者洪昇(1645—1704)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轰动。于今三百多年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长生殿》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
李贺是唐代重要诗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系列奇伟瑰怪的艺术形象,富有感染力。虽终年仅二十七,却足以赫然名家。因其奇诡、跳跃的组织方式,昌谷诗不易读解,自宋至清有十余家作注,王琦汇解《李长吉歌诗》折衷前说,审慎详明;姚文燮以昌谷比老杜,勾稽两《唐书》,从诗史的角度说解李贺诗歌;方扶南批注《李长吉诗集》多独得之见,可资参考。 本次出版,前两种据底本重新录入,订正少量错讹。版式上重新排版,阅读更加舒适。体例上进一步优化,方便读者阅读。并加专名线及新式标点,方便读者使用。
作者为知名词学家,《今词七家说略》评述现当代七位填词、治词大家(王国维、胡适、夏承焘、缪钺、吴世昌、沈祖棻、饶宗颐,另附刘永济、陆维钊、黄墨谷三家)的生平与词学成就,以人物为中心,总结大作家、大学者的创作与研究经验,梳理百年来填词、治词的发展脉络,并对“境界说”、“胡适之体”、“婉约派”与“豪放派”、“形上词”等争议纷纭的问题发表独到见解。该书多数章节先前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核心期刊发表。
《沧浪诗话校笺(全二册)》以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校以其他各本《沧浪吟卷》,宋本、宽永本及他本《诗人玉屑》,诸单行本《沧浪诗话》等。明初以前总集、诗文评著作中有引述其内容者,亦并作参校。凡属郭绍虞先生、陈定玉先生的校勘成果,本书分别迻录注明;本书增校各本,凡同于郭校、陈校者,不另出校记。
清人葉燮所著《原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罕有其匹的理論色彩鮮明、思辨性突出、思想體系完整的詩學專著。蔣寅《原詩箋注》以清康熙間二棄草堂刻《已畦集》本《原詩》為底本,內容包括文本校勘、語詞注釋、義理箋證、旨趣評述以及傳記、評論等相關資料,累計徵引古今著述二百餘種,包含整理者多年來研究清代詩學的成果和心得。書後附有綜合索引,甚便讀者查閱。《原詩箋注》初版於2014年,現推出增訂本,除訂正初版若干瑕疵外,還增補了約四千字的內容,更臻完善。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丛书之一种,论述了明清小说中所反映的北京和南京两大城市的意象。明清时期,北京与南京以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当时南北方最为重要的两座城市。本书以明清通俗小说作品对北京与南京的城市书写为中心,就小说文本所呈现的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北京与南京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异同、小说作者在城市书写背后的心态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明清时期北京与南京的城市形象有一个立体而较为完整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