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百余年前火车进入中国备尝艰难与屈辱,而在今日为世界瞩目的中国高铁的回望中,则带来历史启示。火车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无论物质与精神,而其“速度”却难以描述。这本小书以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学中的火车表现为叙事主角,追踪纵横交错的铁道地图的历史形成,勾画城乡分野、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化,同时分析由火车给人们所带来的日常生活、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变化。此书意在为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开启一扇饶有兴味的想象之窗,根据手资料与历史时序展开叙述,包括五四新文学、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对于经典性文本作细读演绎,揭示多元的思想与艺术特征。此书约七万字,并配上数十幅从大量报刊杂志挑选的历史性图像,以原创性、可读性和学术性诉诸专业与非专业者的阅读兴趣。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现代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在南洋殉难的作家,其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本书抓住郁达夫之“弱女子”情结,以所谓“颓废作家”郁达夫的爱恨离愁为主线,力图破解其亲情、友情和爱情交织下的一些谜团。 作者从史实的细微处出发,挖掘和讨论了郁达夫自己和友朋笔下的令人失望的郁达夫的“尊容”,而后从前人忽视的细节和角度一一分析了郁达夫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匠和大师如胡适和鲁迅的来往和友情,以及他与同辈人物如徐志摩、林语堂等人的交往;并根据郁达夫的日记与王映霞的回忆,综合朋友们留下的细节,重构了郁王恋爱、婚姻和婚变的过程,仔细讨论了“第三者”的问题;结合文献和田野,
本书的聚焦上海,从思想结构、地理结构、情感结构定义了与传统中国完全不同的上海空间。京派和海派之争、南方精神、亭子间文人、乡下人、异乡人、全球族,上海文学的空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转换。也可以说,本稿是上海文学空间的变迁史,上海文学的兴衰史。
《水浒传》是中国名著之一,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浒中的众多人物,也受到历代人们的月旦臧否。 本书是作者多年思考、研究的结晶。全书以随笔漫话的形式,分天罡篇、地煞篇、谐趣篇和泊外篇四部分,对《水浒传》人物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大分裂时代,而以三国时代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刻。三国历代被人视为“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三国演义》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在这千年之中,一方面存在着史册记载的三国史料及史实民间衍化的过程,另方面则通过“讲史”、演戏、演义等手段,使三国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三国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本书即基于对《三国演义》人物的深刻了解,分东汉、魏、蜀、吴、西晋人物,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阅读《红楼梦》,就好比走进了一条人物长廊,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呼之欲出。《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都是主角,刻画的栩栩如生。 为了更好地读懂《红楼梦》,本书作者基于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刻了解,撰写了《趣说红楼人物》一书。 全书分金陵十二钗、贾府主人、丫头姬妾、贾府亲戚、仆人仆妇、两府之外等六个部分,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思维,分别阐释书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能力与结局。
本书是作者对托尔斯泰名著《安娜 卡列尼娜》的读书心得和个人阐释。作者围绕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名句出发,按原著的情节顺序梳理了书中各个家庭的关系,分析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诸多学者的评论,对托尔斯泰在本书中展现的婚姻观、家庭观、贵族观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力图跳出传统的解读视角,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经典文本做出新的阐释。
清代初期的历史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腻地塑造了李隆基的丰富精神世界,也抒发了作者的易代之感。作者洪昇(1645—1704)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轰动。于今三百多年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长生殿》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
本课题从基础文献出发,深入梳理史料,以史为纲,以内在传承发展为纽带,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唐代《文选》注释学的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文选》的传世文本、敦煌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及新出土文献,对唐代《文选》的注释学成果进行全面考察。
本书对1714至1919年间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以文献为出发点,从书目整理、版本校勘、文本阐释、文体考辨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及“才子书”等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流传、翻译、研究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整体观照,厘清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范畴,尝试构建以文献、文体、文本为要素的西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体系。同时将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置于“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双向交流的历史语境下,探讨其在西方汉学和近代中国小说研究中的地位及学术史意义。
李贺是唐代重要诗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系列奇伟瑰怪的艺术形象,富有感染力。虽终年仅二十七,却足以赫然名家。因其奇诡、跳跃的组织方式,昌谷诗不易读解,自宋至清有十余家作注,王琦汇解《李长吉歌诗》折衷前说,审慎详明;姚文燮以昌谷比老杜,勾稽两《唐书》,从诗史的角度说解李贺诗歌;方扶南批注《李长吉诗集》多独得之见,可资参考。 本次出版,前两种据底本重新录入,订正少量错讹。版式上重新排版,阅读更加舒适。体例上进一步优化,方便读者阅读。并加专名线及新式标点,方便读者使用。
李贺是唐代重要诗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系列奇伟瑰怪的艺术形象,富有感染力。虽终年仅二十七,却足以赫然名家。因其奇诡、跳跃的组织方式,昌谷诗不易读解,自宋至清有十余家作注,王琦汇解《李长吉歌诗》折衷前说,审慎详明;姚文燮以昌谷比老杜,勾稽两《唐书》,从诗史的角度说解李贺诗歌;方扶南批注《李长吉诗集》多独得之见,可资参考。 本次出版,前两种据底本重新录入,订正少量错讹。版式上重新排版,阅读更加舒适。体例上进一步优化,方便读者阅读。并加专名线及新式标点,方便读者使用。
韩愈诗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目前影响巨大,相关校注之本颇多现代有名学者钱仲联先生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于1957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于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订补出版,今改版重排此书仿照清人集解间诂一类的纂述方法,采集多家论说,重新系年编排,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校首列宋方崧卿韩集举正宋朱熹韩文考异全文,次以祝充本魏怀忠本廖莹中本王伯大本四种影宋元本为主,偶及明清版本,下逮清人考订,参比同异,择善而从(二)笺考索作品的时代背景本事有关人物等(三)注包括训诂典故地理等(四)选辑有关评论此书兼具资料性与研究性,是韩集整理与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
《沧浪诗话校笺(全二册)》以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校以其他各本《沧浪吟卷》,宋本、宽永本及他本《诗人玉屑》,诸单行本《沧浪诗话》等。明初以前总集、诗文评著作中有引述其内容者,亦并作参校。凡属郭绍虞先生、陈定玉先生的校勘成果,本书分别迻录注明;本书增校各本,凡同于郭校、陈校者,不另出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