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 心学 ,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心学 体系。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 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学 对日本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有诗云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而有着 日本经营之神 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
本书不仅是荣格的成名之作,也是传世之作,展现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在书中提出,人的性格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倾向。他归纳出了八种心理类型,不同心理类型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差异较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深度认识和了解自我,理解每个人对幸福存在不同的需求,能够和与自己类型不同的人做到相互理解并彼此认可。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与责任,它就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 弗洛姆在他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逃避自由》既是弗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评。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接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
本书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情感心理学名作,收录了弗洛伊德写于1915~1920年的四篇重要文章,分别是《哀悼与忧郁》《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论无常》《超越快感原则》。其中《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为第一次译成中文。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最深的本质包含着一些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冲动是 爱恨交织 的。这种冲动不仅可以解释我们的忧郁症、我们对死亡的态度,甚至可以解释战争的起因。而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对待这种原始冲动的正确做法就是进行 哀悼 。只有顺利地完成哀悼的工作,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死亡和失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
《北大心理课》囊括了认知心理学、性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分支,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情绪等,都涉及了。课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事例,同时介绍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并在开篇引用名人名言。这些方法无须您细细揣测,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帮你轻松掌握心理学的智慧与奥秘,教你从生活、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麻烦,帮助更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处理和朋友的关系、说服别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认识社会,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态和幸福的生活。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是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代表作,收录了荣格各个时期发表的重要作品,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经典名著。 如荣格在序言中所说, 心灵这个大问题让现在许多人肠枯思竭,而这部文集正是旨在告诉读者探究它的方法 。本书一方面从理论上介绍了原型、无意识、自律性情结、人格类型等心理学概念,以解答人们的心理困惑;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具体的案例,展现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人生各阶段的难题、婚姻中的心理关系、心理类型等。 荣格认为,对现代人来说,心灵是一个陌生的,甚至是有敌意的、不兼容的东西。我们所遭受的痛苦正是源于我们对心灵的无知。只有承认我们心灵的阴暗面,承认心理力量的存在,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些力量,我们才能认清自我,认清世界,寻回人生的意义。
本书是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晚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思想拼图的最后一块。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全面地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社会文化领域,系统性地回答了他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文明是如何内化为 超我 ,进而对人的 自我 进行抑制的?同时,他又借助精神分析的方法,为我们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说,这本书都展示出精神分析理论广阔的纵深与可能性,是我们接触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系统的一个绝佳的切入口。
《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第5版)》旨在全面真实地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领域读者介绍皮亚杰作为发展心理学家对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理论,并阐述了普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与表现。作者在内容选取上,并没有刻意求全求广,而是将所有的论述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皮亚杰核心的理论上,梳理了皮亚杰关于智力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其发展因素的论述,详细分析了皮亚杰关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四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特点,并谈及了认知和情感发展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同时还非常清晰地解释了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之间的异同,提出了很多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建议。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 占有 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 存在 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早期干预丹佛模式( ESDM )以实证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基础,建立在丹佛模式( DM )、关键反应训练( PRT )和应用行为分析( ABA )的理论基础上,融合了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应用行为分析的教学实践。本书是该模式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旨在指导家长通过日常活动促进孩子的参与、学习和沟通能力,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实例供父母参考借鉴。
《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德勒的后期作品,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其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即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以及爱情与婚姻等主题。他围绕这些主题着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为畅销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不断再版,*版重印于2010年。
《动力心理学》以伍德沃斯1916 1917年度应邀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面向公众的讲座为基础整理而成,共分八章,系统阐述了作者关于人类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章通论心理学思想史,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诞生的背景、条件、趋势等。第二章讨论心理学的问题和方法,引出 动力心理学 体系及其基本问题,即 机制 和 驱力 。第三、四两章分别考察人类先天遗传的能力和后天习得的能力。第五、六两章主要从发展的视角讨论机制和驱力的形成及其关系。第七、八两章具体应用动力心理学的原理分别考察异常(或变态)行为和社会行为。 《动力心理学》集中表述了作者的机能主义观点,并深入剖析了当时心理学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中的种种问题,对西方心理学的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中,霍妮指出人出现神经症的过程是人的成长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健康成长相对立的过程。她全面阐释了出现这一特殊状况的不同时期及表现,描述了病态自负、病态自卑、病态要求、病态依赖以及人际关系与工作中的神经症障碍,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书后提出了解决这些具体神经症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整部著作中,作者都在用深刻的洞察力去努力诠释人类自身拥有的为实现自己的潜力而奋斗的巨大潜力。 《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经典著作,也是精神分析流派*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有严格的理论支撑,更有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的方法,对于普通人的自我修复与自我成长也有很大的启示。
《没有疆界》作者被誉为美国 *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 ,是后人本心理学*重要的思想家。本书是作者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是一本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广泛的入门书,内容包括东西方现有的各种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流派。 在《没有疆界》中,作者对人类意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浅显易懂的描绘,并介绍、解释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疗法。在每一章中,作者都给出了具体的实例,以帮助人们理解每种疗法的本质和实用性。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老年期是其中后的一个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是,要重新处理自己的过去并同时保持当下的参与。 为了考察老年人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作者团队采访了几十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收集他们过去半个世纪的信息。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阐述了他的老年阶段生命发展理论。第二部分讨论了部分八九十岁老人的访谈资料。第三部分通过英格玛 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展开对老人生命故事的讨论。第四部分提出了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及使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建议。书中对老年人所遭遇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对如何改善社会、教育及文化环境,使老年人能投入更多智慧,从事社会事务,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命质量,提出了精辟独到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 喋血渴望 ,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主要基于以下的假设进行理论推演:任何关于世界的描述或解释都无法准确映射、描绘或反映所存事物;我们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关系的结果;世界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其社会效用;我们在描述和解释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要造福于我们的未来,关键在于反思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世界。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普遍思潮。格根堪称当代社会建构论之领军人物,此作亦属社会建构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人才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想化的学业成就和工作表现。然而,在《思维风格》这本书中,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却认为,当今学校和工作场所的智能标准都是基于相互匹配而不是真正的能力。也就是说, 成功 通常是个人和组织思维风格兼容的结果, 失败 往往是思维风格冲突的结果,而不是缺乏能力。作者结合从科学研究到个人轶事的各种范例,以批判的立场,解释了为什么能力倾向测验、学校成绩和课堂表现,以及工作绩效常常无法识别真实的能力。 《思维风格》一书自问世以来,因极强的批判性和理论创新性一直被学界广泛引用,尤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书中提出的思维风格概念、类型以及心理自我管理理论集以往风格研究之大成。而在现实层面,书中的思想对学校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大量的教育实践者开始反
行为中的惯性,是人们常说的 习惯 ,是大脑的 自动化 运行状态。很多科学家认为,习惯行为是源自本能,形成后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经过23年持续研究,斯坦福大学的波德拉克教授找到了习惯的底层逻辑,并提出具有开创性的 习惯认知框架 和 习惯改善8步骤 ,被称为 人类行为研究的重大突破 。 波德拉克认为,主动认识和关注行为中的惯性,改变触发惯性产生的场景,利用8个步骤,就能有效掌控习惯。他花费数年撰写本书,以扎实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案例,让读者清晰理解习惯的底层逻辑、改变方法以及 习惯认知框架 的实践步骤。
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 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这些文章均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生活在当代世界中的人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比如认同感的丧失、焦虑以及对自由和责任等概念的困惑。然而,尽管当代人面临无数艰难的冲突和选择,但是正是通过建设性地面对这些自相矛盾的境地所导致的紧张情绪,人类才构建了文化与文明。《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还探讨了心理学在帮助人们应对这些困境时应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的书,关于人是如何演化他们的生理、社会、心理层面的东西,从而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一现代版的物种,这一物种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他们的生活里也充斥着很多问题。 本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部分试图通过人类进化的资料推断出人的动物天性的某些证据。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人类向 文明社会 迈进的过程。当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流动变为定居,由依靠野生的动植物生存到依靠农业,将会带来许多更加深远的影响。本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通过分析人类的进化发展史,去探讨人类的进化带给自身及地球的影响,从而从更深的层面揭示出人类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让自己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
论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 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本系列由时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 沃勒斯坦组织发起,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目前该系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 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移情之爱的观察》,然后由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 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篇《过失心理学》共四讲,主要讲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失,如口误、笔误,并探讨出现这些过失的原因,从中发觉了潜意识的存在,表明了 抑制 作用的功能,指出这些过失都是有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