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艾里希 弗洛姆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乌合之众》作者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作者论述在传统社会因素毁灭、工业时代巨变的基础上, 群体的时代 已经到来。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与责任,它就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 弗洛姆在他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逃避自由》既是弗洛姆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评。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中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接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逃避自由》这样
海灵格发现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在家庭或组织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杀、伤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触这股力量所导致,而使整个家庭或组织的 爱的序位 受到干扰,有的时候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延续到下一代。系统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我们辨识家庭或组织背后的动力状况,把隐藏在潜意识的动力,藉由这个方法带到光亮的地方。同时也能找出解决的途径,调整被干扰的家庭或组织系统,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会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也让组织能够顺畅的运作。作者伯特 海灵格以诗一般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其发现的一些事情,而那些事情往往和家庭中的亲密关系有关,这种关系控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 ?有序指导临床家庭评估 ?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团队领衔翻译 ?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默里 鲍文(Murray Bowen)作为家庭治疗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迈克尔 E.科尔(Michael E. Kerr)曾与鲍文共事20多年。两位学者提出:如果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临床上的家庭进行评估,那么这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便能有序可循。 本书将鲍文提出的诸多概念进行了系统式整合,用大量篇幅对鲍文理论做出巧妙阐释。科尔博士使用家庭关系图进行图解说明,结合大量短小精悍的案例,有条不紊地讲解了鲍文所提出的概念:个体化与一体化、自我分化、慢性焦虑、三角化、核心家庭情绪系统,以及症状的发展。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对一个家庭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本书后记部分为读者奉上了独特的精彩内容:鲍文介绍了他40多年来的人生经验和职业历
《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第5版)》旨在全面真实地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领域读者介绍皮亚杰作为发展心理学家对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理论,并阐述了普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与表现。作者在内容选取上,并没有刻意求全求广,而是将所有的论述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皮亚杰核心的理论上,梳理了皮亚杰关于智力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其发展因素的论述,详细分析了皮亚杰关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四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特点,并谈及了认知和情感发展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同时还非常清晰地解释了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之间的异同,提出了很多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建议。
《发展心理学 人的毕生发展》是一部心理学领域的世界经典名著,介绍了人类个体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结束这一毕生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20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广泛采用,被译为近20种语言。 它以人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大脑、运动、认知、言语、社会性和个性等发展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等),并在经典和前沿研究基础上,展现各个发展阶段中个体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所面临的发展任务。 本版为全新第8版,新增了行为基因学、大脑发育、演化观点以及发展的跨文化方法等领域的新进展,既涵盖了心理学领域的传统研究,又集聚了近期的创新
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 艾里希 弗洛姆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 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 和 不服从 究竟意味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和政治的意识形态。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 陋识 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 常识 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 施韦泽、伯特兰 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 占有 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 存在 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人是潜在完整的,人是无穷神性的一小片。荣格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原型至关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但是它含纳自我。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无意识的部分;自性必须透过自我来体验自身。自性是人类进化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荣格用炼金术、诺斯替教和基督教文化、占星术等来证明自性是心灵的总体,完整性就是自性的特点,而基督就是自性的象征。他明显受到了东方的佛教、印度教的启发,试图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佛教里的 空 包含并超越二元对立的,人类心灵的起源及进化的终点。所以,自性不是那一个人的,并不存在这个某一个人的自性,只存在某一个人的自性化过程。
本书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情感心理学名作,收录了弗洛伊德写于1915~1920年的四篇重要文章,分别是《哀悼与忧郁》《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论无常》《超越快感原则》。其中《当下对于战争和死亡的看法》为第一次译成中文。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最深的本质包含着一些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冲动是 爱恨交织 的。这种冲动不仅可以解释我们的忧郁症、我们对死亡的态度,甚至可以解释战争的起因。而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对待这种原始冲动的正确做法就是进行 哀悼 。只有顺利地完成哀悼的工作,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死亡和失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
本书是著名学者格雷戈里 贝特森的经典之代表作。 贝特森从跨学科的路径整合了其对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结模式的探索,力图构建一幅有关世界是如何在心灵层面上联结在一起的图景,其整合了贝特森对于生命体彼此之间联结,以及生命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示了其探索和发现生命整体性的路径。 在此书的理论体系中,贝特森将心灵置于自然历史、生命发展的核心。贝特森鼓励我们放弃封闭的、割裂的、单一的认识方式,邀请我们以更加广阔的、多元的、联结的、创新的视角对 心灵 这一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审思。
为什么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为什么有人不信任疫苗? 为什么你觉得证据确凿的事情却总有人不相信?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似乎无法做到理性地讨论问题。 网络上的相互攻击和谩骂日益常见,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难以跟亲近的人对话。 面对争论,我们该如何改变别人的想法? 知名作家大卫 麦克雷尼通过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结合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揭秘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群体思维的力量以及深度说服的策略和效果,让我们既能了解人类观念的改变如何促进社会变革,又能学会如何改变我们所关心的人的想法,而不损害关系本身。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是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代表作,收录了荣格各个时期发表的重要作品,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经典名著。 如荣格在序言中所说, 心灵这个大问题让现在许多人肠枯思竭,而这部文集正是旨在告诉读者探究它的方法 。本书一方面从理论上介绍了原型、无意识、自律性情结、人格类型等心理学概念,以解答人们的心理困惑;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具体的案例,展现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人生各阶段的难题、婚姻中的心理关系、心理类型等。 荣格认为,对现代人来说,心灵是一个陌生的,甚至是有敌意的、不兼容的东西。我们所遭受的痛苦正是源于我们对心灵的无知。只有承认我们心灵的阴暗面,承认心理力量的存在,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些力量,我们才能认清自我,认清世界,寻回人生的意义。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 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 弗洛姆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 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 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 著的作品。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 种只需投入身 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 个性,以此形成 种 造倾向,否则, 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 ,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 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人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本书依照年代顺序整理并呈现了拉康在各个时期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一直以来被公认为艰涩难懂的拉康理论来说,作者的理论评述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为培养中的临床工作者们、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分析家提供了一个接近拉康精神分析的途径。而其“教学”的意图并不意味着地简化或者巧言澄清,而首先在于保存拉康著作的坚实性和内在逻辑性。原书分为上下两册,根据作者所理解的拉康教学中的内在逻辑性,上册被命名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构成”,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与无意识之形成、父性隐喻、欲望-语言-无意识;而下册名为“主体的结构”,主要涉及主体下结构及其拓扑、主体身份、主体的结构与客体、主体与逻辑的颠覆。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尔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理解他的心理学的起点。维克多 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对生活意义的需求是个人生活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了意义疗法的理论。他的革命性理论在《我们活着的理由》一书中得到了概述。他认为,当今社会面临一种 存在的真空 状态,人们普遍患有一种 心灵性神经症 。针对这种状况,他提出了意义治疗和存在主义分析。在本书中,他将哲学与治疗交织在一起,讨论了生命、死亡、工作、痛苦和爱情的意义,分析了焦虑症、强迫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背后的深层心理。
为什么我们善待他人? 如果自然选择青睐的是基因的 自私性 ,那么为什么人类有时会为了非亲属而自我牺牲?是人类发展出的 自由意志 使我们能够超越 基因命令 而做出真正的利他举动,还是这类行为其实也是进化的产物?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我们经常看到冲突、争斗和暴力,为什么人性中还保留着如此不光彩的一面?为什么人群中会有 黑暗三人格 ?为什么会有赌徒心理?为什么人类的记忆、思维、推理存在一定限度,而没有进化得越来越强?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消极情绪加工偏好?为什么进化不能让我们摆脱精神问题?抑郁症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吗?为什么人类会成为优秀的模仿者?童年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游戏如此令儿童着迷? 忠诚的一夫一妻制、伴侣间无与伦比的爱、择偶偏好、同性恋与异性恋、出轨、婚姻内性暴力、柯立芝效应、红桃皇后理论 社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 喋血渴望 ,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王重鸣教授的《管理心理学》(2021)在其40多年从事管理心理学学习、教学、研究和应用的丰富经历与研究成果基础上,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这本书展现出四个鲜明特点:展示理论创新、融汇研究成果、嵌入中国实践、引领发展趋势。 ☆展示重要理论创新。本书总结和提炼出相关研究团队和中外学者在数十年中做出的主要理论创新,尤其在创业五力模型、元领导力框架、责任归因模型、人与组织适配理论、可续管理模型、创业社会责任理论、文化价值模型、团队化策略、社会通则模型、差序格局模式、界面层次模型、ASD变革行动模型和双栖组织策略等方面展示出全新理论体系与重要原理。 ☆融汇前沿研究成果。本书融汇了40年来数十项国家、国际管理研究项目的创新成果和价值诠释,尤其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特征、管理决策分布式内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