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 完备而可靠 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 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终结中
《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孝道,是 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 ,以 尊老,敬老、养老、送老 为基本内涵;而《孝经》一书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涉及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其核心是以 孝 劝 忠 。一些内容在今天,仍是新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讲堂编订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遴选中华 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经典三十余种。全书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严加考证,以求 善。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 、普贤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 鬼王、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依次提问,以
十三部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典籍。其地位之尊崇,是没有其他的经典可比及的;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渗透于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等方方面面, 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截止目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丛书中,儒家十三经陆续出齐。此次聚合捆绑推出《十三经》(全本全注全译,全套装),以帮助众多读者扫除深奥文词带来的阅读上的障碍,读通和理解这十三部经典著作。 1.《周易》:被称为 群经之首 ,由 经 、 传 两部分组成。 经 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 传 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 十翼 ,又自成体系而为 易传 。 2.《尚书》:我国*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传习录》是明儒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集,为心学基础典籍。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
文史学界专业联合推荐,更有中国古典文学界专业学者傅璇琮教授特别作序推荐。 精心筛选、扩充经典种类。 选字注音、注释译文详解、古板画配图图说,多样化的功能设置,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在原有的家藏四库版本基础上,将原精华选本增补为全本、全解。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极多。倪云林为画界天才,开中国文人画之风,与黄公望、王蒙和吴镇并称 元四家 。而倪云林的诗文是其书画研究的重要的文献支撑。倪云林先生所写诗的体例很多,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长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倪云林诗心机巧,才思细腻传神韵,笔触灵动赋真情,善于从万象纷纭的自然事物中,捕捉到富有生活情趣的唯美意象。《倪云林先生诗集》共六卷附录一卷,﹝元﹞倪瓒撰,﹝清﹞倪大培增订,原本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为清乾隆六年(1741)广春楼刻本,版本稀见,印制精良,内容丰富,是倪云林先生诗文版本、内容以及书画研究的重要的文献资料。今将其整理出版,传本扬学,以飨读者。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一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一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余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处世的懿训。
《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分类纳入。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孝经》为儒家经典之一,凡十八章, 孔子向其弟子曾子讲述孝的大义。本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 孝 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宣传宗法思想。 《礼记》,亦称《小戴 记》或《小戴礼记》,凡四十九篇,是西汉戴圣辑集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 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著作。
在《孝经》学史上,zui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国学经典。传统蒙学基本读物。主要收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重订增广》等旧时民间流传较广泛的间蒙经典之作。包括旧时启蒙识字读本,有充满哲理的治处事格言,内容丰富实用,文字浅显通俗,易诵易记。对普及文化知识、治世育人都曾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