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分类纳入。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四书章句》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孟子》四个部分,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五经并为儒家经典,在古代学校教育中占有*的垄断地位。宋以前,五经立于学官,唐颖逹《王经正义》是官定的经书注释。宋诗,程颐、朱熹尊崇《大学》,春为〔初学入德之门〕尊崇《中庸》,奉为〔孔门傅授心法〕,因而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经书,为之作注,使之与五经并列。四书注释,历来以朱熹之注成为后来不可动摇的典范,这是因为朱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并进而将之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以后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理学。元、明、清、封建统治者推崇理学,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定为科举取士的之书。 朱熹(1130 1200),南宋学者,理学家。字符晦,一字
本书是继《〈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之后的又一本研读《论语》工具书。全书继续坚持史学研究的方法,从《论语》中梳理出93个主题概念(命题),并将孔子相关言论集中起来进行评析。全书直接评析孔子言论350余章,间接评析言论则数倍于此。这种用若干主题概念来串连孔子相关言论的研究方法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可以帮助研读者从儒家思想体系的整体高度来研读《论语》。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思想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共7篇。在儒学发展史上,《孟子》的影响仅次于《论语》,从而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 四书 ,进一步确立了《孟子》的经典地位。从北宋到清末,《孟子》都被列入科举考试的科目,从而成为家传户诵之书。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孟子》所提出的 性善论 、 大丈夫 人格、行 仁政 的政治思想和 民贵君轻 的观念都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政治理念。时至今日,《孟子》仍然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经典之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仁”“义”“礼”“智”“信”,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这部关于《尚书》研究的论文集,是编者汇集长期诵读和不断研究《尚书》过程中所撰文章而成,不过尚未尽《尚书》全书,只是汇集已发表或正在安排发表的论文而已。粗粗回头看了一下,除简述《尚书》学历程者外,主要只是谈了《尚书》的周初各篇,虽然很想继续写下去,但因自己年事已高(今年八十有八),纵使能继续写一点,显然已无法完成《尚书》全书各篇的研究工作了。这在自己是沉重怀抱着的遗憾!不过编者小有所为者,已费三十余年功力撰著成一百六十万字的《尚书校释译论》一书,稿交中华书局,已承关怀争取今年出书,但以内容繁重,显然将待明年了。那不是对《尚书》的评析研究,而趋重对《尚书》全书。自然规律使年龄即将届九十的编者无法全部完成整理《尚书》的宿愿,只能将抱恨终天了!仍然只能像颉刚恩师那样,殷殷期望后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