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内容简介 《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三读书馆藏书 礼记( 插图本)(手工线装)(套装共4册)》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九经 之一,到宋代被列入 十三经 之中,为士者之书。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是北魏时记载洛阳都城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往来等的一部名著。校释者以较早的明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刻本和唐宋古书、元《河南志》、明《永乐大典》中所引《伽蓝记》文字校勘订正,并就书中史实、地理、人物、佛经故事以及名物制度详加诠释。
就朱熹而言,关怀不仅仅是一个不需要做特别事情的纯粹的精神境界的问题(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而且是一个必须有特别行动的道德生命内在的源源不绝不可遏止的力量源泉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普泛的一般的道德力量的源头的问题(如牟宗三先生所说),更是一个具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儒家式担当天下的生命行动的力量源头的问题。 研究朱熹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不应歪曲朱熹的原意。完全做到这一点也许不可能,因为任何解释都会多少加进后人的意思。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努力避免孤立地局限于某些特殊范畴或思想片断来图解朱熹,并尝试把他的思想资料放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他本人而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而追究他的——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精神生命相通的——关怀。本书便试图运用这
有很多书写《论语》、写孔子。可是这一本,很不一样!虽然它也完整解译了《论语》的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但兴起意到之处,不刻板、不庄严、不沉闷、不说教。 从这本《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回望春秋大地,孔子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可爱,简直打翻了我们对老夫子“迂腐造型”的臆想。它让我们看清他生而为人的直白、机变,看到他的不“愚忠”、不“迂腐”、不“端庄”。它也让我们擦净了几千年来被一代代帝王、官学者们涂抹妆扮过的“儒家经典言论”,那才是圣人之心的本源,也本应成为我们的信仰与准则……《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的作者是芮新林。
《论语》又是浅近生动的。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还时有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这使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绘声绘影地跃现于文字中。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他的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仅能读到孔子的理论,也读到了孔子的个性和孔子的人格。孔子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昂的用世热情,执着的理想追求,组合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留给后人的是生命的无限活力,是人生的厚重意义,是效力于社会的价值追求。性格鲜明的孔子形象,使孔子理论产生出直观的效果。可以这么说,阅读《论语》,是思想的启悟,但也会获得文学的享受;阅读《论语》需要思索,但也会受到情志的感动和激励。《论语大学中庸》由陈晓芬和徐儒宗译注。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 说的很重要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 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 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用经典,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弘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出版了《智囊》这套书。 《智囊》,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予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王人等,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万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还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解无米之困。此时也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历代先哲无穷的智慧。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根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我们聚集数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撰了这部《中华传世文选》,奉献给各位读者。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 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 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 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 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 录。 洪应明,明代万历年间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一书在万历年间初刻于北京,现存早的版本是据清乾隆年间刻本翻刻的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宝光寺本。本书即以此本为底本编辑而成。 本书书名“菜根谭”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指人若能经受得清苦,则可成就任何事业。还有一种解释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敌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所言亦当。 《菜根谭》从形式上看,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一段语录字数不多,但十分精粹。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还是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转化而来,所以本书十分便于背诵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