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本书在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今释》的基础上,为各篇增加题解,增补注释,并将译文补充完整。这是一个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茶经》共十篇,前六篇详细介绍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七之事》收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介绍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专业术语等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本书还收录了宋蔡襄《茶录》和黄儒的《品茶要录》,及明许次纾的《茶疏》,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茶经》共十篇,前六篇详细介绍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七之事》收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介绍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专业术语等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本书还收录了宋蔡襄《茶录》和黄儒的《品茶要录》,及明许次纾的《茶疏》,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酒经》,又名《北山酒经》,宋朱肱撰。《酒经》共三卷。卷上为总论,主要介绍酒的历史、对人生的意义及酿酒的一般理论。卷中论述制作酒麹的理论和方法。《酒经》卷下,记载了整套酿酒工艺流程,与近现代传统黄酒酿造工艺基本相同。从中可知,酿酒传统工艺的传承源远流长。此次译注,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酒经》为底本,以《知不足斋丛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附《续添曲法》《酝造酒法》《朱肱传》及各家序跋七篇。本书有注释和白话译文,兼有专业性和可读性。
唐陆羽《茶经》是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知识的百科全书,清陆廷灿《续茶经》则是依照《茶经》体例对唐宋至明清时期茶事文献的集成类编,那么,正续合一,汇校注释,进而白话翻译,精编精印,则可作为今日广大读者研习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读本。这便是本书整理出版的初衷。 《茶经》本书以其现存*早刻本《百川学海》本为底本,《续茶经》本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齐民要术》为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 早保存 完整的古代农学专著,在中国农学 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10卷,92篇,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全部,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无所不包,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书中记述的众多农业生产技术,对 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次整理,不设底本,采用各本汇校方式,各篇依次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对诸本文字差异、农学术语、生产原理等作了详细注释;译文在遵从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疑惑难读的部分作了具体生动的阐释,使读者
《茶经》,世界茶研究专著,三卷十章,涵盖茶叶栽培、生产加工、药理、茶具、饮用、历史、文化、茶产区划等。《续茶经》,清代较大茶书。订定补辑,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行考辨。颇切实用,征引繁富。
《齐民要术》为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 早保存 完整的古代农学专著,在中国农学 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10卷,92篇,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全部,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无所不包,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书中记述的众多农业生产技术,对 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次整理,不设底本,采用各本汇校方式,各篇依次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对诸本文字差异、农学术语、生产原理等作了详细注释;译文在遵从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疑惑难读的部分作了具体生动的阐释,使读者
《天工开物》,当然首先要读懂原文含义,一般说书中一些文字不难看懂。遇有难字可查字典及辞书,遇到难句则需反复推敲方能理解。现在此书已有了日文、英文、韩文及部分德、法文译本,更有了汉语白话译本,看起来更方便了。这些译本可供读者参考,遇有不同理解还要以原文为准。研读《天工开物》是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实态,继承并发扬科学文化遗产,吸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通过与古代其他中外著作对比,找出该书所作出的新贡献及其独到之处,从而评价其历史地位。也可发现其中不足,而予以补正。作为一般读者,通过文字说明和插图来阅读并欣赏这部古典科技著作,有如畅游明代科技大观园一样,会获得思想养料和乐趣。作为专业读者,阅读此书会发掘很多科技史料及社会经济史料,供作分析、论述某一课题的素材。总之,我们希望《天工开
本书为我国元代农学集大成者。此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农桑通诀》是关于农作物的种植收贮、果木栽培、禽畜饲养等论述;《百谷谱》是对五谷杂粮等各种具体作物栽培的介绍;《农器图谱》对我国传统农具、水利器具、养蚕缫丝织造器具等的使用和制作,以图绘加文字予以详尽介绍。此次整理,不仅对原书进行了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而且用白话作了今译,从而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农学*作。
《天工开物》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书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了不起的农业和手工业智慧,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后世称为 百科全书之祖 。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石声汉先生在历史上次对《齐民要术》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齐民要术今释》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抄南宋绍兴龙舒本为底本,参照多种版本,将《齐民要术》全文加以校勘整理标点;对难读难懂的字句作了注解;把原著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易于今天的读者阅读理解。
茶的发现始于传说中的神农氏,距今已五千年。之后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历程,到唐代饮茶成风,品饮技艺初步具备,陆羽遂著成世界上部茶学著作《茶经》。唐代以后,凡茶的栽培、采制、煎煮等加工技艺不断进步,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士人相尚的文化,成为雅致逸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四库全书》艺术(琴棋墨砚酒茶鼎器)类中,历代关于茶的文献,所选仅《茶经》《茶录》《续茶经》《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东溪试茶录》《煎茶水记》八种。 本书据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按原本色彩、装帧形式影印出版。本书的影印出版,可满足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需求,不仅为民俗研究、古籍文献整理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唐陆羽《茶经》是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知
《全芳备祖》,凡五十八卷,南宋陈景沂辑,祝穆参订。陈景沂,号肥遁,又号愚一子,天台人。此书在陈氏早岁即开始编纂,脱稿约在理宗即位前后,付刻则约在宝祜年间。 此书专辑植物资料(尤其是栽培植物),分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为花部,分记各种花卉一百二十种左右。后集三十一卷,分为七部分,计九卷记果、三卷记卉、一卷记草、五卷记木、三卷记农桑、五卷记蔬、四卷记药,著录植物一百五十馀种。各植物下又分三大部分:一是“事实祖”,下分碎绿、纪要、杂著三目,辑录各类文献资料;一是“赋咏祖”,收集有关诗词歌赋;一是“乐府祖”,收录有关词作,分别以词牌标目。 《全芳备祖》荟萃数百种植物资料于一书,是宋代花谱类著作集大成之作,于后世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早的植物学辞典”。 此次点校,以影印
《 校注》是一部湮没已久的古农书,大约成书于南宋之初绍兴年间(1131一1162),清代中期渐趋亡佚。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收藏到一种明末清初的抄本,并于1962年12月影印若干册,2002年又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本人在上海求学期间,得览其书,收获良多。后来承蒙全国高校古委会立项资助,进行了句读、辨误、训释、集证等工作,《 校注》即为数年来的研治心得.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希望个人的这些管孔之见,能对《分门琐碎录》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同时也期盼得到方家同好的批评指正。
南宋承袭北宋,在经济上有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盛行和商业逐渐发达三个基本趋势,人口增加造成耕地不足,土地兼并助长农村财富集中,促使农村贫富差距日增,形成不安的现象。但在另一方面,有一股协调力量在维持农村经济的安定,这也就是南宋政府和富家所做的努力,由富家负起经济上较大的责任,而贫家则受到较多经济上的协助和保障。 本书目的便在于探讨南宋农村社会在经济上的冲突和协调,分别讨论南宋农村的*概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以及农产市场与价格等经济活动,以分析农村贫富不均的现象,后则陈述协调农村经济的种种努力。可说对南宋农村的经济有一番相当周全而清晰的透视,有助于对当时农村实况的了解。
本书内容简介: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上海浦东人。34岁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专攻农学、纺织,以其为当时中国所急需。六年中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学成回国以后,陆续创办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豫丰纱厂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实业家、棉业大王。他将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博士的科学管理思想同步引进中国,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行者、实业兴国的先驱。他的贡献不仅仅限于工商业,他还积极资助教育,扶持昆曲,支持抗日,参与政务和社会事务,件件都留下了可歌可颂的佳话。他的一生勤于工作,创造了大量财富,却自奉甚俭。在近代史上,他是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蜚声海内外。 1922年10月,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这样评价穆藕初:他是一位乐观向上的人物,有如惊涛骇浪中的一枚铁锚,有着坚
明代中晚期,中國的刻書業迅速發展。私人書坊盛行,大量圖書出現,售價低得驚人。越來越多的圖書服務於社會底層,整個社會仿佛進入大眾閱讀的時代。
本书元代初年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因系官书,故不题撰者姓名。本书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卷一典训,记述农桑起源及文献中重农言论和事迹;卷二耕垦、播种,包括总论整地、选种和种子处理及作物栽培各论;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禽鱼等。内容绝大部分引自《齐民要术》以及《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虽系摘录,但取其精华,摒弃名称训诂和迷信无稽的说法;其中也有一些文字是出于编纂人之手,都以“新添“标明。本书在继承前代农书的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提高和发展;对于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苎麻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视。故此书在当时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书。此
本书集合了徐光启在历算、农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著作共十种,全面反映了徐氏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当时中国相关领域的历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