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过去长久以来被无数西方医师视为过时的经验主义,而在欧洲曾经是深入了解亚洲思想的一种机会。所幸仍有一些对东方哲学怀有开放思想的人对中医深感兴趣,因而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能够以另类的逻辑切入中医,但依旧以数千年的耐心观察结果为依据。然而,中文术语的精妙加上入门困难, 令不少有心人为之气馁,直到半个多世纪前才终于出现了有关古代文献的一些正确译文。 东方科学的出现并非只局限于几个如诗一般的句法结构、几个礼节上的消费艺术。一些有关大自然、天文、宇宙的构成部分的领悟,已从文章中逐渐理出, 它对于西方科学原本有极大的帮助。很不幸地,语言的障碍不但再次成为阻力, 而且还加上白种人的骄傲,使其无法承认中国人能早在史前就发现了我们世界的一些原理。接踵而至的是各方令人遗憾的漠视,而中国过去受到战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
吉益东洞是日本古方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近日看了其撰写的《皇汉医学丛书》之《类聚方》、《药征》、《药征续编》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着作突出方证。 吉益东洞着作颇丰,其中《类聚方》及《药征》享有盛名。《类聚方》是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偏次,并集原书各篇中应用每方的辨证立法列于该方之后,后附作者的考证及扼要的按语。按语部分多为条文中症状特点的解释,其大部分又为方证内涵的解析。另外,吉益东洞通过《伤寒论》方证的分类比较,研究了药物的使用指征,着成了颇有特色的临床药物学专着《药徵》。可见吉益东洞学术思想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重心放在明确把握处方的适应证上,也正是基于此,才导致了他在诊疗过程中对具体病因和其它一些思辨性、理念性东西的强烈否定
中医火神三书,清.郑钦安著。包括《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及《伤寒恒论》十卷(1894年)。三书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医理真传》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等中医基础理论;《医法圆通》论杂病证治,辨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等,切合临床;《伤寒恒论》阐释《伤寒论》原文,解释方义,剖析脉症,诚为有识之见。以上三书可谓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大夫之作。
《石室秘录》卷一至卷五上半部分,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一百二十八种治法。卷五下半部分论述了五行、脏腑、阴阳、昼夜、四时等十七论以及儿科诊法等。卷六为伤寒、中寒、中暑、水湿、热症、燥症、内伤七门,每门中分别论述了相关疾病的治法,以及血症、腹痛、喉痛等十六种杂症的治法。这种以治法为纲的编写方法,是本书的主要特点。陈士铎在他的这部书中总结和记录了他的临证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书只是一座桥梁,它本身不是目的。它是路,不是天堂。”该书讲理详细,拓展思维,强化实用,在理论性、知识性、思想性、应用性、趣味性等方面皆独树一帜。陈钢老师将带领我们共同感受《黄帝内经》带给我们的思想的震撼、精神的愉悦,希望读者能够攀上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找到一条到达幸福天堂的路。谨以此书,献给广大的、真诚热爱中医的、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医接班人。
本书以还原《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为目的,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形与神俱”人体生命双结构为基础,创建了心主先天形体和肺天脾地主后天肠胃黄庭腹脑的新三本理论,在此三本理论基础上阐释了先后天命门合于目命门的道理。后天肺脾摄入的天地气味在肠胃黄庭生成的营卫——神养育着先天形体。形与神两大构造体系的合一形成一个完整个体人生命结构体系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专享标准,人体生命的一切生生化化、生长壮老已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是黄帝师徒集体创作一气呵成的完整原创中医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不是论文汇编,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形神学说发展史。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邵兰荪是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是绍派伤寒的杰出临床大家(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列入重量非遗项目)。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并无专著存世,只有部分药方因病者服药后有效而被收藏留存。《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是首次发现的由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真迹。此书原稿为未完成的手稿本,经原文解析、去重去残,可保留医案达700则,涉及668个病例,超过已经出版医案的总和,且其分类与《邵兰荪医案》一脉相承,医案类别更加丰富(共42类,多于《邵兰荪医案》的31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采用高清扫描原图222张,完整呈现史介生稿本原貎,后附释文,图文对照,方便研究、学习。医案分四卷,病证分类遵循手稿分类法,按医案顺序,标注序号。附卷收载《律正表》、《邵兰荪学术思想探讨》、《中药剂量的传统记录方
《 伤寒论 临证实践录》总结了崔章信五十余年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与经验,务使伤寒理论与临证经验融会于一,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施于临床,崔老将数十年学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自己的临床思路进行归纳与演绎写成此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经方爱好者、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更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名为《 灵枢 直译》,是将黄帝内经灵枢81篇用现代汉语译出。以篇为单位,分题解、原文、注释及译文四部分。题解针对篇名及内容,原文是原文照录,注释针对字词,译文是现代汉语。
吕志杰主编的《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靠前章概论从总体上对经方的概念、命名等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第2-26章把伤寒、金匮的252 首经方统一按功效归类,分为25章,每章之前有概述,之后有“类方串解” ,每首方剂结合古今医家的心得体会和精辟论述,从方剂组成、方药用法、方证释义、主治病证、临床发挥、医案举例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博采众长、撷英取华、构思新颖、体例独特、条理清晰,是一部启迪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临床医师阅读。
《千金方 千金翼方》:唐朝百岁药王孙思邈对前人食疗养生理论的系统总结 中华养生经典 丛书之《千金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唐代名医 药王 孙思邈两部传世名著养生内容的合辑本。孙思邈在书中首次汇集了大量前代养生论著和民间流传的养生食谱与按摩导引锻炼方法,加上孙氏自己高寿一百余岁的养生经验记载,使这两部著作在官方和民间均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的养生知识也为历代民众所信服遵行。本次出版我们对文言原文进行了全文注解和白话翻译,对原文中涉及的养生知识原理在 点评 部分用现代中医药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鉴别,并配有与内容相关之生动插图六十余幅,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这两部古代中医药名著。
郑钦安是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从元阴元阳立论,互相发明,浑然一体,为推广运用伤寒理法方于各种杂病之辨治的独特经验总结,对慢性疾病,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实为继承和发挥仲景学术传世之作。本书将这三书重排,合订为一册,改为大32开精装出版,是一部的医学参考书。
芳村恂益撰的《二火辨妄》分三卷,卷一为“辨妄篇”,重在批判宋元以来诸子有关君相二火、三焦学说之乖误。卷二为“概圣篇”,汇纂《灵》《素》《难》中精辟之论,申经明旨。全书立论明确,考辨精详,虽为一家之言,但作为学术争鸣,亦值得借鉴。该书流传甚少,今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日正德五年(1715年)锦山堂刻本影印出版,以供中医临证及理论工作者参考。
《三合集》、《卫生汇录》二书,均为海内孤本,久藏故宫博物院,知之甚少。2000年,故宫博物院与海南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大型丛书《故宫珍本丛刊》,受到中医界学者及中医爱好者的欢迎。为了方便各界读者,我们从中抽选及罕见而实用者,加以校堪、标点,重排印行,上述两部医籍即在其中。 《三合集》之所以珍贵,并非只因版本稀有。通览其书,所载之案每发精奇之语,论证析源多有独到之处,实为医案中精品。从作者引文可知,张继科不仅重视古贤经验,博览群书,精熟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脉经》诸典籍,而且融汇滑寿、张从正、张元素、李杲、朱震亨诸名医之论,临证活法圆机,不泥于古,复不悖于古,是一位有卓识的医家。相信此书的得新问世,定会有裨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 《卫生汇录》为清宫所藏抄本医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本草源头之作,语言简练,内容丰富,理论齐备,结构严谨,疗效确切。全书三品理论一贯到底,既有本草理论和优选的365味药物的气味功效,也有比较全面的医学理论,传承久远,为后世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以清代顾观光本为底本,尚志钧等辑本为校本,保留部分繁体字,重修句读,以示古人确意,并根据《神农本草经》自身规律,重类三品;又遵神农分矿物、植物、动物三部分,按现代通用分类顺序重新排列,更利于现代读者阅读。本次点评,作者呕心沥血,特别针对90余味归属不清之本草,进行基原考证与正名,且于后记中将其习经典之心得,考证之推理思维,知无不言,使读者一览了然。本书适合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参阅,为研究中医药理论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供巨大帮助。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是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次系统总结,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全书强调辨证施药、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认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药有“七情和合”、“有毒无毒,斟酌其宜”等观点,具有深远的价值。《神农本草经》文辞并不深奥,义理亦不艰涩。故而在译注此书时以“注释为主,校
《读素问钞》,医经著作。元·滑寿注,明·汪机续注。续注本刊于1519年。《读素问钞》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予以简要注释。续注部分又作了若干补充,又名《续素问钞》。现有多种明刻本及《汪氏医学丛书》本。滑氏之前,对《内经》进行类编整理者代不乏人。滑氏是首次节略类编《素问》者,删其繁芜,撮其枢要,择《素问》之要,分为十二类,有利于读者对《素问》中有关问题的整体把握。滑氏类编《素问》对后世研究《内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介宾著《类经》、李中梓著《内经知要》,对滑氏的分类方法皆有借鉴。本书对《读素问钞》进行校注,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编排,在正文中随文出校语,做注释。注释立足古今医家研究内经之基础,力求简明,以便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近期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