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本书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
爱屋及乌 / 1 安步当车 / 2 安然无恙 / 3 安如泰山 / 4 按图索骥 / 5 拔苗助长 / 6 百步穿杨 / 6 百折不挠 / 8 班门弄斧 / 9 半途而废 /10 抱薪救火 /10 杯弓蛇影 /11 背水一战 /12 鞭长莫及 /13 宾至如归 /14 兵不厌诈 /15 病入膏肓 /16 捕风捉影 /17 不耻下问 /18 不寒而栗 /19 不拘一格 /20 不堪回首 /21 不求甚解 /22 不学无术 /23 不遗余力 /24 不自量力 /25 才高八斗 /26 残杯冷炙 /26 草船借箭 /27 草菅人命 /28 草木皆兵 /29 朝三暮四 /30 车水马龙 /31 乘风破浪 /32 乘兴而来 /33 惩前毖后 /34 程门立雪 /35 出类拔萃 /36 出奇制胜 /37 唇亡齿寒 /38 从容不迫 /39 打草惊蛇 /39 大公无私 /40 大逆不道 /41 呆若木鸡 /42 箪食瓢饮 /43 党同伐异 /44 道不拾遗 /45 道听途说 /46 得陇望蜀 /47 东施效颦 /48 杜渐防微 /49 对牛弹琴 /49 多多益善 /50 尔虞我诈 /52 废寝忘食 /53 分道扬镳 /54 奋不顾身 /55 风声鹤唳 /56 负荆请罪 /57 负
《古逸丛书》,共二十六部,两百卷,49册。清末著名散文家、外交家黎庶昌辑。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古逸丛书》所收既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失传久已的佚书,也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土失传,日本复得,绝版珍品,经典收藏! 《古逸丛书》于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价值,直至今日,仍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丛书对于研究古代中日汉籍交流史以及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研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全书辑印的古书有:“唐代手钞卷子本有:覆旧钞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一卷;影旧钞卷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覆旧钞卷子本《玉烛宝典》十一卷;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或者说都有一段故事。而成语故事大都深具历史性、趣味性、哲理性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本《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遍搜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及相关成语故事集,条目海量,蔚为大观。读者可以追本溯源,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去体昧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将其作为工具书查阅,可谓一册在手,中华成语故事全掌握。本书在体例编排上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则分释义、出处、故事三部分,按笔画多少的顺序排列,便于读者检索查阅。对于一些类似成语的熟语故事,也予以适量收录。本书中的成语故事搜罗宏富,出处广博,可谓触及了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典籍,如《史记》、《汉书》等
容 斋 随 笔 容斋随笔卷一 欧率更帖 / 2 罗处士志 / 2 唐平蛮碑 / 3 六十四种恶口 / 3 黄鲁直诗 / 4 禹治水 / 5 敕勒歌 / 6 五臣注文选 / 6 文烦简有当 / 7 地险 / 8 史记世次 / 9 解释经旨 /10 坤动也刚 /11 白公咏史 /12 裴晋公禊事 /12 乐天新居诗 /13 黄纸除书 /14 唐人重服章 /14 容斋随笔卷二 唐重牡丹 /15 长歌之哀 /16 韦苏州 /17 张良无后 /18 周亚夫 /18 汉轻族人 /19 漏泄禁中语 /20 田叔 /20 孟舒 魏尚 /21 秦用他国人 /22 曹参 赵括 /22 忠恕违道 /23 汉采众议 /25 汉母后 /26 田千秋 郅恽 /27 戾太子 /28 灌夫 任安 /28 容斋随笔卷三 和归去来 /29 李太白 /30 太白雪谗 /30 冉有问卫君 /31 商颂 /32 汉昭顺二帝 /33 三女后之贤 /34 贤父兄子弟 /34 亲王与从官往还 /36 三传记事 /36 张九龄作牛公碑 /38 唐人告命 /39 容斋随笔卷四 张浮休书 /40 温公客位榜 /41 李颀诗 /42 诗中用茱萸字 /42 府名军额 /43 马融 皇甫规
本部分从“命名艺术探秘”、“家法族规揭秘”、“宗祠故居纵览”、“姓氏字频考证”四个方面加以科学阐述,由表及里,深入浅出。 了解中华姓氏的产生和由来,掌握取名命号的基本常识,本部分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广大读者将在“命名艺术探秘”中获益匪浅;历朝历代各姓各族大有家法严明、族规森严者,指导言行,规范举止,一方面既起着安家定国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含压抑人性、残害生灵持阴暗血腥之气……对此,广大读者可以在“家法族规揭秘”中揭开千年历史神秘面纱,以辨证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华夏大地数不清的宗祠故居,历经岁月沧桑和历史的烙印,无不弥散着浓郁的氏族文化气息,折射出中华儿女不忘本源、敬奉祖先的优良传统和淳朴深厚的爱憎情感,这是“宗祠故居纵览”要向广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