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永乐大典》是编纂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部大型类书所收录的古代重要典籍达八千余种之多,上启周秦,下迄明初,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释藏、戏剧、平话、工技、医卜、农艺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这部古代大型百科全书共22,877卷,另有目录60卷,装订成书11,095册,全书共约3.7亿字,所收录的古代重要典籍达8000余种之多,它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总结。《永乐大典》 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宋元以前佚文秘典,明初各种典籍资料尽收其中,所录图书均未删未改,一字不易,所收古籍从而得以原貌保存。全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南戏、北剧、平话、工技、医卜、农艺等无所不包。全书体例
《宝刻类编》是宋人编著的金石目录书籍,不着撰人名氏,但根据书中提到的宣和、靖康年号,知其著者为南宋人。本书捜采丰富、叙述详明,时间跨度大 始于周、秦,迄于五季,并记及宣和、靖康年号,较之郑樵《金石略》、王象之《舆地碑记目》收录碑目,多出几倍,亦可补欧阳修、赵明诚两家之遗漏,是宋代金石著录中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一本。此外,此书编写次第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据石刻书写人的身份编为帝王、太子、诸王、国主、名臣、释氏、道士、妇人八类,另将姓名残缺者附于后。每类又以人名为纲,载其所书碑目,其下标注年月地名,且于《名臣类》取历官先后之见于石刻者,载于姓氏下方,以备参考。
现在是中华书局第三次影印《永乐大典》,又增加了海外徵集来的十六卷。在介绍十六卷的藏家及徵集经过。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很丰富,形式又极灵活的书,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为它是语录体,所以随时阅读都很方便,而且洗炼并富于启迪、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采掘复合性富矿,不仅收获颇丰而且还会有意外的发现。因为它形式灵活,读者可以不必始终劳神,时而细细品味,时而浏览而过,更不须受那些“体系”、“层次”之累、这也是这部书历来读者面极广的原因, 本套书还包括:《道德经》《孟子》《菜根谭》《庄子》《古文观止上、下》。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图解本草纲目》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之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编写而成,素来享有“东方药学巨典”的美誉。其名为药学著作,内容其实涉及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部有着全球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医学与文化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沈曾植是近代学术大师,其著述之系统整理与出版,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其研究之领域、方法、思想、成果以及其对二十世纪学术发展所起之作用。本书收沈氏《海日楼藏书目》、《海日楼群书题跋》、《海日楼碑帖题跋》,并附其先辈《尚书公手书书目》、《尚书公手抄书画目》,共计五种,全面反映了嘉兴沈氏一脉古籍书画碑帖收藏的全貌,对于古籍版本学、近世珍籍聚散流通以及文人之交游、学术之研讨,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许氏文献功底扎实,此次整理书目题跋,较已刊之《海日楼题跋》扩充倍馀,尤可称道者二:一、凡可访得者,详列馆藏地甚至索书号,至便读者进一步探求查证;二、较钱仲联本不仅订正字句,更重新编排顺序,古籍按四部,碑帖按时序,谨守体例。凡此均使本书增色,对于研究古籍版本源流、金石书画、近代学术史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宋高僧傅释道世傅颇为推重,谓此书(搴文圃之菁 ,嗅大羲之蘑萄,以类编录,总一百篇。学人检括,提纲举领。十稔毕轴,行于天下。 此书成于唐总章元年(六六八),初着录于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至宋入藏。宋、元、明、清诸藏皆为百卷,唯嘉舆藏改为百二十卷。四库着录及四部丛刊影印皆据嘉舆藏本。以舆古本卷数不合,卷次错乱,简叶相连,章段崩离,检索为难。至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回复为百卷。 常熟蒋氏名因培,号燕园主人。原任山东齐河县知县,道光辛巳(一八二一),以事遣戊,其妾董姝发意刻此。刊正讹误,复百卷之旧。事详重刊法苑珠林序及重刊后记。今校注即以此刻本为底本。 此书为类书体。引文注有出典,探明出于某经、某谕或某害。其耳闻目擎、无记载可述者,亦叙明依某人所靓。具见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是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作者是明朝宋应星。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八卷、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这部举世闻名的奇书,在它出版之后的二百多年间,却几乎不为国人所知,乾隆时所修的《四库全书》对它摒弃不顾,而除了官修的《授时通考》之外,此间的学者包括那些*的国学大师,也从来就没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它的一个字。奇怪的是,它在东邻日本和朝鲜却被奉为宝笈,接着
《古逸丛书》,共二十六部,两百卷,49册。清末著名散文家、外交家黎庶昌辑。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古逸丛书》所收既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失传久已的佚书,也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土失传,日本复得,绝版珍品,经典收藏! 《古逸丛书》于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价值,直至今日,仍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丛书对于研究古代中日汉籍交流史以及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研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全书辑印的古书有:“唐代手钞卷子本有:覆旧钞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一卷;影旧钞卷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覆旧钞卷子本《玉烛宝典》十一卷;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或者说都有一段故事。而成语故事大都深具历史性、趣味性、哲理性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本《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遍搜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及相关成语故事集,条目海量,蔚为大观。读者可以追本溯源,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去体昧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将其作为工具书查阅,可谓一册在手,中华成语故事全掌握。本书在体例编排上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则分释义、出处、故事三部分,按笔画多少的顺序排列,便于读者检索查阅。对于一些类似成语的熟语故事,也予以适量收录。本书中的成语故事搜罗宏富,出处广博,可谓触及了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典籍,如《史记》、《汉书》等
《册府元龟》所录材料,先按部门,再依年代先后排列,共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史料学上的价值。《册府元龟》主要是抄录五代以前的史籍(主要是正史)而成。隋代以前的正史虽然流传至今,但《册府元龟》所见皆为唐宋古本,可用来校订正史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另外,除有关历史事件的记叙外,《册府元龟》在典章制度方面,也有很多的原始资料。②校勘学上的价值。《册府元龟》中依据的正史,从版本的角度来说,都是比之目下流行的版本更为接近原书面貌的古本。因此,就以一般的正史材料而言,也有校勘学的价值。其中的许多材料,可用以补史、校史与辑佚。③学术史上的价值。 我国的史学传统,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编纂,而对其他门类的学术史,则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册府元龟》容量大,对于各类问题,资料
本部分从“命名艺术探秘”、“家法族规揭秘”、“宗祠故居纵览”、“姓氏字频考证”四个方面加以科学阐述,由表及里,深入浅出。 了解中华姓氏的产生和由来,掌握取名命号的基本常识,本部分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广大读者将在“命名艺术探秘”中获益匪浅;历朝历代各姓各族大有家法严明、族规森严者,指导言行,规范举止,一方面既起着安家定国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含压抑人性、残害生灵持阴暗血腥之气……对此,广大读者可以在“家法族规揭秘”中揭开千年历史神秘面纱,以辨证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华夏大地数不清的宗祠故居,历经岁月沧桑和历史的烙印,无不弥散着浓郁的氏族文化气息,折射出中华儿女不忘本源、敬奉祖先的优良传统和淳朴深厚的爱憎情感,这是“宗祠故居纵览”要向广大读
本书是西夏文与汉文两种语言对勘的整理和研究之作。全书包括三部分:“导论”部分全面分析、探讨了《经律异相》西夏文版本的重要价值;“《经律异相》西夏文校读、译注”部分对原文图版西夏文字的错讹、脱衍等现象进行了校读;“附录”部分提供西夏字索引、汉字拼音索引的词句索引,便于查阅和对照。本书不仅与汉文整理本相得益彰,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订正汉文本的错讹,加深其理解。它的研究必将给元代西夏文大藏经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所藏过云楼《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全40册。本书刊刻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南宋孝宗时人编纂,是南宋时期的大型类书,分类摘录南宋时还存世的各种古籍,有不少书早已亡佚。清代学者阮元称赞曰: 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 实属罕见文化珍品,举世无双。本书流传有序,鉴藏印有:赵氏子善、周允元印、匏如珍藏书籍私记、顾鹤逸藏书印等。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