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书中细腻地描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海外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一位知名作家透露:“我的轰动效应的小说,灵感来自于《浮生六记》。”林语堂、俞平伯、赵苕狂等诗人学者均对此书爱不释手,纷纷撰文加以评介…… 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我们特意出版足本《浮生六记》。
《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相比于《园冶》,《长物志》 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 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馀事》为参佐。
笑林广记》,就是这样一种可以令人笑口常开、青春长驻的养生妙品。 《笑林广记》是由明代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的《笑府》改编而成。周作人《苦茶庵笑话选序》中曾说:“《笑府》,原本十三卷……后改编为《笑林广记》,原本遂不传。”这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笑林广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连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抵不住它的强力吸引。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本书所依据的底本是乾隆四十六年本,原书为清代游戏主人纂辑,白岭予以校点、今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突出的性色彩是中国古代笑话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书考虑到目前的文化生态,对其中过于直露的篇目作了一些删削,但显然很难彻底清洗,望读者诸君对之能正确看待。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杰作,这个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相恋、人鬼结合的故事,曲折反映明代封建礼教、道学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热情歌颂青年一代渴望自由幸福而进行的不屈斗争。剧作的情节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予以概括、构想的,但人鬼恋爱、还魂复生等关目的描写,又有某些历史根源。据汤显祖《 题词》所述:“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衍之。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戏曲小说卷》之一,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 本书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将提高读者您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
本书精选《古文观止》中的历代文章三十篇,每篇附加详尽准确的注释及译文,翻译以“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同时选取与原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典籍文章作为“扩展阅读”,辅以作者生动而颇具个性色彩的点评文字,为读者从宏观角度准确把握《古文观止》一书、深入领会和鉴赏古文卓越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发。
这部史料笔记,分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条,记载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迹,所记多为作者亲历或耳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宋代词人中,柳永是负盛名的一位。他创作的通俗歌词流传甚广,“流俗人尤喜道之”,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开创宋词艺术特色的大词人;然而他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宋词的范围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文化性格的一种典型。文化性格是由特定文化条件与文化模式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它是主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构成的。当历史人物文化性格形成之后便支配着其社会行为和精神活动,使其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 柳永(987-1057)是北宋初期经济繁荣与文化高涨的太平盛世,市民阶层兴起之时和新体音乐文学——词体走向成熟的历史背景下涌现的代表新思潮的人物。他出生于儒学传统深厚的仕宦之家,同时感受了故乡福建崇安武夷山的道家文化,形成积极进取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当
《柳南随笔》六卷、《续笔》四卷,清王应奎撰。应奎字东溆,号柳南,诸生,江苏常熟县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 儯┰甲溆谇?《??摹⑽迥辏?Y-- `)间,年近八十岁。 王应奎年少以诗名,后人评论他"古文博综,典赡中有修洁之致。诗品更高,不拾人牙慧"。但他八入棘闱,都没中式,退隐山居,"一堆书及肩,而埋头其中"。著作除了《柳南随笔》、《续笔》外,还有《柳南诗文钞》、《海虞诗苑》十八卷。 《柳南随笔》、《续笔》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猎取。考诗的源流,究名物之根柢,订正史实的谬误,为文史研究,提供了许多线索。二是记自己所见所闻。王应奎广闻多识,喜访旧事轶闻,书中很大一部分是记士大夫文人的遗闻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
宣和五年,余既卜别馆于卞山之石林谷,稍霃城市,不复更交世事,故人亲戚时时相过周旋。嵁严之下,无与为娱,纵谈所及,多故实舊闻,或古今嘉言善行,皆少日所传于长老名流,及出入中朝身所践更者:下至田夫野老之言,与夫滑稽谐謔之辞,时以抵掌一笑。穷谷无事,偶遇笔札,隨輙书之。建炎二年,避乳缙云而归。兵火荡析之余,井吕湮废,前日之客死亡转从略相半,而余亦老矣。洊罹变故,志意销隋,平日所见闻,日以废忘,因令栋裒集为十卷,以石林燕语名之。其言先后本无伦次,不复更整齐。孔子论虞仲、夷逸日:“隠居放言”;而公明卖论公叔文子日:“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厭其言。”子日:“其然。”夫言不言,吾何敢议?抑谓初无意于言而言,则虽未免有言,以余为未嘗言可也。八月望日,石林山人序。
《长生殿》是描写敷演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古典传奇戏曲名剧。戏剧作家洪升历经十年创作,三易其稿,“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与《桃花扇》为情初剧坛双璧。 全剧共五十出,以李杨爱情故事作为情节线索,结合天宝年间(742-756)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斗争,尤其是“安史之乱”,运用侧笔、暗示、伏线等多种艺术手法,描摹帝妃“逞侈心而穷人欲”,导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自酿爱情悲剧苦果。 戏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同安禄山、杨国忠阴谋叛乱误国诸线索相互纠结、“纵横挥斥”,对传统题材有所创造和发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不仅丰富扩大了戏曲所反映的内容,而且如自序中所说,“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剧作从第二出开始着意渲染“钗盒情缘”,由定情而盟誓,戏曲达到高潮;安史乱起
曾国藩与弟书,二百九十二篇(加上节要附录的为四百八十四篇),其主要内容是交流政治、军事、社会和学习等方面的经验,是一个政治人物的私房话。书中充分谈到了专制政治的权术和谋略,可以与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相比,称之为中国古时的《将相篇》。 本书共收书信四百八十四篇(列题者二百九十二篇,附录者一百九十二篇)。这些书信和《教子书》一样,都是曾国藩家书的选本而非全本。曾氏的家书很多,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全部都看,普通读者却无此必要。有的信内容重要,或文字有趣,但也可适当删节,以节约篇幅。一九四九年以前通行的曾氏家书,也都是这样做的。但通行本所根据的原刻本出于当时政治或社会原因,以及为尊亲讳的原因,而有意不收的信件,本书则特别注意编入,而且尽量不加删节。好在现在全集本家书和旧时通行本都
本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曾国藩自进入仕途的数十年时间内,对他上至呈送朝廷的奏稿,下至个人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的全部底本和副本的原文整编。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使我们看以有幸见到他留下的15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一代“中兴之臣”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的言传身教,也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惑。
菽园杂记十五卷,明陸容撰。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州人。成化丙戌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事蹟具明史文苑傅。史称容与张泰、陸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其诗才不及泰、釴,而博学过之。是编乃其剳录之文,於明代朝野故实,敘述颇详,多可与史相考證。旁及谈诣杂事,皆竝列简编。盖自唐宋以来,说部之体如是也。中间颇有考辨,如元王柏作二南相配圖,弃甘棠、何彼襛矣、野有死麇三篇,於经义极为乖剌,而容独叹为卓识。又文庙别作寝殿祀启圣公,而配以四配之父,其议发於熊禾。而容谓叔梁纥为主出於无谓,孟孙激非圣贤之徒,不当从祀,尤昧於崇功报本之义,皆不足为据。然核其大致,可採者较多。王鏊常语其门人曰“本朝纪事之书,当以陸文量为。”即指此书也。虽无双之誉,奖借过深,要其所以取之者必有在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内容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将华夏文明的精华充分予以展示。 本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以儒家典籍为核心,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行汇编,配以华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力求多角度展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国学的精萃,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愿此书让您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风情,在书山瀚海中获得充实的阅读快乐,从而以史为鉴;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为您的生活注人一缕阳光,给您的事业带来裨益,让您在辉煌的艺术文化中获得审美享受!
《梦溪笔谈》记载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作为政治活动家,《笔谈》中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矛盾。本书所选编目,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现实三部分,力求较全面展现《笔谈.》的风貌。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中国近代文坛出现的社会谴责小说,就是这场社会变革引发的文学潮流,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