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译注的《六韬(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体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很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思想。
本丛书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编,严选国学经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怀瑾、毛子水、杨亮功等)进行注、译、释,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学界赞誉。 本书以汉服虔注《春秋左氏解谊》三十一卷为底本,参考了前人今人对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三十卷、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的大量研究成果,力求在信达雅的前提下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于大众读者和青少年学生阅读。
《格言联璧》是清人金缨辑录的一部格言集成。金缨,字兰生,清朝道光、咸丰时人,他遍览群书,凡遇名言佳句便记录下来辑为《觉觉录》,后因《觉觉录》篇幅浩繁,刊刻费用巨大,又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选编为《格言联璧》。《格言联璧》共分为学问、存养、持躬、养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言、悖凶十一类,内容广博,意蕴深厚,涵盖了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各个时代的思想精髓都有所包罗,厚重睿智的思想通过简练的话语得到了明晰的呈现。《格言联璧》成书于清朝中晚期,书中的许多格言侧重生活实际,直至今日仍不失实用意义。“养生类”中的格言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对当下人们保养身体仍大有帮助。“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等章对人们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和告诫,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共二十七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 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鲁迅所言, 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专业作者注释翻译。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唐秘书著作佐郎敬播、尚书左仆射于志宁所撰两序。正文记载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 和地区、城邦(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书中各国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后为序:卷一所述从阿耆尼国到迦毕试国,即从中国新疆经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抵达阿富汗,是玄奘到达印度前三十四国及相关地区的记录;卷二之首为印度总述,并记载了从滥波国到健驮罗国三国,即从阿富汗进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从乌仗那国至伐刺拿国,包括北、中、东、南、西五印度七十九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包含《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尸子》,战国时期尸佼著。该书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汪继培以此为基础,将散见于诸书中的引语摘辑成书,全书仅存十之二三。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
《明夷待访录》与《破邪论》都是黄宗羲的政论性专着,此次“三全本”收入这两种书合为一本,从它们前后相承的关系中,更清晰、深入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 《明夷待访录》共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胥吏》《阉宦上》《阉宦下》计二十一篇,涉及政治、法制、教育、经济、军事、人才选拔等各领域,每一篇或数篇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谈古论今,深切要害,并在最后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黄宗羲身处明末清初的社会变化大局中,深感明朝灭亡之痛,欲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挖掘明亡的根本原因,所以他通过对君、臣、相等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阐释了他的君道和臣道,重新定义了君与民、臣关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优选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次译注我们将这五部经典蒙学名著合为一册,根据“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统一体例,进行全文注释翻译,作者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三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即保留了蒙学读物的优点,又简洁流畅,易于记诵。百家姓注释部分重点突出了姓氏源流,《千家诗》注释部分则重点介绍创作主旨缘由及诗中涉及的典故,按体裁和自然时令分类,易于记诵理解,是同类读物中的优秀之作。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 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
《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周官礼》,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我国*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可谓研究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徐正英、常佩雨译注的《周礼(上下)(精)》的注释和翻译,力求通俗流畅。经文以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 周礼注疏》为底本,分节参考了杨天宇先生的《周礼译注》,注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而又有所辨析,并注意参考考古新材料及出土古文字文献。译文多用直译,并添加必要的字句以使白话译文完整通顺,这些增添的简短字句一般不另设符号标明。但少数篇目如《秋官 司仪》等礼节繁琐,需要依靠后人注解补充大量原文所无
《春秋穀梁传》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为清人阮元《十三经注疏》所收录。《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5辑):茶经译注》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还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为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心雕龙》是中国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此书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批评作品,内容丰富,见解卓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文章学、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上篇 辽金元道教文学思想 综论辽金元道教与文学之关系、全真七子的散文思想及诗学思想、元代神仙道化剧思想。中篇 明代道教文学思想 讨论明代道教文学思想的雅化、俗化及与明代文学思潮的关系。下篇 清代道教文学思想 包括清代道教文学思想的回归、明清仙道戏剧家思想、《藏外道书》诗集中的道教诗学三个专题。
《淮南子》一书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是一部的奇书。它既保存了先秦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又开启了两汉以后的文化。它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该书还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资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这本《淮南子(上下)(精)》(校注陈广忠)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