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影印。《笠泽丛书》为唐代陆龟蒙居笠泽(今苏州吴江)时所自编。唐代唐乾符六年(879),陆龟蒙卧病笠泽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四卷,系为诗、赋、颂、铭、记等杂文集,因不分类次,故名 丛书 。此书至清代尚有元刊本流传,后即湮没无闻。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清雍正年间顾氏碧筠草堂刻本和陆氏水云渔屋本。水云渔屋本在碧筠草堂本基础上,校勘更精,刊刻精美,传世较少。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清雍正九年陆钟辉水云渔屋刻本影印,此本曾经清著名藏书家吴骞校勘、批注并跋,具有较高的版本和文献价值。
《唐大诏令集》130卷,宋代宋敏求编录。按主题分为 帝王 嫔妃 追谥 皇太子 诸王 公主 郡县主 大臣 典礼 政事 蕃夷 等十数门。内容包括唐政府关于帝王、大臣、政治、法令、科举、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等方面的众多诏令,是今人研究唐代上述方面问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本项目以唐人相关文集,典籍文献资料,现存《唐大诏令集》的各种明清抄本、刻本,对《唐大诏令集》进行全面校勘、系年、笺注与辑佚,尽可能还原唐代诏令的原貌,使之成为史学、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等门类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献与参考书。上述所做的这些工作,均是拓荒性的创新之举,极具文献价值与出版价值。
王恩洋先生(1897 1964)的唯识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数量都很可观:1. 概论性的著作,2. 专门问题的研究论文,3. 注疏性的著作。其中概论性和专论性的论著,我们已经选编出版《王恩洋唯识论著集》一书,今出版其注疏性的著作《唯识二十论疏》。作者在本书末提到,本疏乃 1937年7月,应华岩寺主钟镜和尚请,疏于华岩佛学院 。1939年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78年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二十九卷,2000年收于《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全十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二卷。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可以说是一位 佛教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其在中印佛教史、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学与因明、佛教制度与仪轨、佛典考证与注疏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唯识学与因明的著作,主要收于《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中华书局)第二册,其中的《
古代礼学著作汇编点校。本书依照阮刻本《礼记注疏》,将139段经、注、疏、释文录入,每段之下,依次汇入宋卫湜《礼记集说》、元吴澄《礼记纂言》、陈澔《礼记集说》、明郝敬《礼记通解》、方苞《礼记析疑》等十三部研究著作的相关内容。所汇各书,既有通篇疏解之作,又有择疑难处析疑者,还有汇集众说者,基本涵盖了历代重要的解说。
《四川盐法志》是清光绪朝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辑历代史书中有关盐政资料编纂而成,记载了四川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的盐政、盐法的大量资料,着重反映了有清一代四川盐业生产的概况、对当时社会的巨大作用。《四川盐法志》整理校注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四川盐法志》为底本,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校注,增添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优秀古代汉语教材,本书是对王力《古代汉语》所存在的错释、漏释等问题的纠错与讨论或增补。作者讲授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王力《古代汉语》作为教材,在此过程中多有心得,汇集成书。书中既有作者对王力《古代汉语》注释的考索之独见,又兼引其他学者诸家之说,包罗丰富,共一千九百余条;附录部分有针对《古代汉语》中训诂问题讨论的考证十余篇。本书是教学《古代汉语》的资料,训诂与辞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称得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部历史小说。历来不乏文人作家、知识分子对其进行评点评论。 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人生感悟对全书进行评点,每章章前有引语、章后有总结,对全章进行提纲挈领地评述。随文点评,既有对字句文的解析,也有作者精彩的议论。 本书不仅有文学视角,还有对历史的考证,更有对思想、社会、人生、现实诸多方面的品评,读来不仅能重温古典名著中的艺术精华,亦可从兴衰成败中得到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苏辙筠州诗文笺注。本书特色在于用力推断作品系年,收录苏辙元丰三年七月至绍兴四年一月作品。共辑得苏辙筠州诗文342篇(首)。其中,诗歌303首,散文39篇。分初谪筠州期间诗文共300篇(首),其中,诗歌275首,散文25篇;再谪筠州诗文明显减少,总共诗文才42篇(首),其中,诗歌28首,散文14篇。注释亦为本书致力之重点,释义原则上遵循由本义而引申义而比喻义。
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风幽婉缠绵,感情浓挚,音律和谐。《李清照集笺注》是有名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非常不错性”著作。徐培均先生广泛吸收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借鉴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一书,另外在版本、考证、编年、补遗等方面下功夫,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对于很负盛名的词作,抢先发售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本书以收罗
《诸家论唯识》中的作者都不是以研究唯识学为其学术主业,也正因此,可见得唯识学的理论吸引力,亦可为研究这些作者的思想提供来自唯识学的维度。 1. 大儒王夫之的《相宗络索》*难能可贵,因为明清时期唯识学的经典已极少流通,而王夫之在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还能如此系统地组织起这个唯识学大纲性的著作。本书共29个词条,我们依王恩洋的《内容提要》将这29个词条分为8类,给出每一类的主题(章名);词条名后括号内的数字,乃王夫之原书的编排顺序。 2. 缪凤林,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唯识今释》一文,*的特色就是全文都是在与西方近代哲学的比较中来组织唯识的学说体系。 3. 废名 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 ,自述作《阿赖耶识论》之故有二: 为儒者讲阿赖耶识 ; 看了《新唯识论》诚不能不讲阿赖耶识 。 4. 分别收
《小沧浪笔谈》是阮元在清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到乾隆六十年八月任山东学政期间随笔疏记之作。《定香亭笔谈》为清阮元督学浙江时所记,多记载与其师友胡廷森、焦循、端木国瑚等优游唱和之作,亦有题画诗作及为他人刻书所作之序。 嘉庆七年阮元刻《小沧浪笔谈》于浙江节院,是为初刻本,本次整理即以此为底本。其另有光绪二十六年江苏书局据嘉庆七年刻本重刻本,此次整理取为校本。嘉庆五年扬州阮氏琅嬛僊馆刻本为《定香亭笔谈》初刻本,后被收入《文选楼丛书》,此次整理即以此为底本。同时,以道光间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庚集埤编本、光绪中蛟川张氏刻《花雨楼丛钞》本为校本。
本书书首汇集《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词评等苏轼研究相关材料。正文部分包括本文、校记、朱孝臧注、龙榆生笺等内容。苏词本身之优美精彩固不必说,朱、龙二位大家的笺注考证详实、注解精到,无论对于学者研究,还是爱好者的阅读欣赏,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可谓为苏词锦上添花。书末附有篇名索引,可使读者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篇目。可以说,本书在保证学术质量之外,兼顾许多人性化的处理,力求为读者带来方便,相信会受到广大苏轼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
高甲 是都安当地民众对九渡、拉仁、永安、板岭四个乡镇交界山区的传统称谓。高甲壮语瑶歌即当地瑶族人民用壮语演唱、用汉字记音的方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歌谣。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介绍,《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再现了该地区壮、瑶、汉等民族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谐共处、共建家园的史实,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这是一部深藏百年、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的经典文献。
《续世说》十二卷,北宋孔平仲撰。《续世说》是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之后较有代表性的 世说体 著作。体例上 分门隶事、以类相从 ,内容上 依人而述,品第褒贬 ,在叙事方法上,篇幅短小,用简短的语言记录士人的轶闻趣事,故事来源大都是对某些朝代的政治、社会、典章、故实、风土人情的记录与考释,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阮元收集、编纂、抄录而成的《宛委别藏》本为底本,以《守山阁丛书》本和《粤雅堂丛书》本为校本,以《全宋笔记》中池洁整理的点校本为参校本,并参校史书来订正错伪。
《阮刻春秋公羊传注疏(共5册)(精)/四部要籍选 刊》是我国儒家传统典籍《春秋》的三种注解(春秋 三传)中的一种。自先秦、两汉、唐宋至清代,递相 注释。阮元校刻的十三经问世200多年,是迄今 的 善刻本。《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 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 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 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 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 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
《启功论书绝句汇校本》是启功先生自一九三五年起至一九七四年所作,是启功先生系统研究中国书法、评点历朝历代名家墨迹与碑帖、论述对书学观点的再认识的经典荟萃,全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前20首是启功先生二十余岁时的创作,后80首为50岁后陆续所作。此书自一九八五年开始即有出版,历次均有修订。此次出版汇集了先前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版本进行汇校,比较异同,洞悉启功先生措辞之妙,感受先生做学问的精益求精。附加先生七十年代不同稿本墨迹本,以飨读者,即是启功研究和书法研究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学习者临摹小楷的精研范本。
《傷寒論》系漢張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習醫者必讀之書。但該書年代久遠,文字古朴,為便於讀者習研,特編本書,名曰《傷寒論校注》。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精)》以明趟開美摹宋刻本為底本校注而成。全書共十卷。卷一為辨脉法、平脉法;卷二為傷寒例、辨痓濕暍病脉證、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經病脉證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亂、陰陽易及汗吐下諸可諸不可脉證并治。每卷各專論均有“提要”,鈎玄全篇大意宏旨。各條設“校注”對原文逐條進行校注,正字形,辨訛誤,明字音,釋辭句,訓詁解難。設“按語”,對原文探微索奥,闡發新義。正文前附“校注說明”介紹本書版本和校勘方法;書末附有“校注後記”,文獻豐富,考證翔實,盡其理致,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伤寒论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