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诂训传二十卷,(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宋刻巾箱本。本书是现存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典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时,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进一步疏解《毛诗》《郑笺》,作《毛诗正义》,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陆德明博采汉魏六朝诸家训诂资料,成《经典释文》。约从南宋起,《经典释文》中的各部分被分别辑入各部经传的注疏中,今本《毛诗正义》中辑有陆德明的《音义》。此书钤 汪士钟 阆源真赏 铁琴铜剑楼 祁阳陈澄中藏书记 等印,今藏国家图书馆。
《国语》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我国*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以国分类,记言论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前后跨越约五百年。书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包罗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常与《左传》并称,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文献。 此次出版选用的底本为宋刻宋元递修本,开本铺陈,行格舒朗,墨色莹洁,皮纸印造,堪称宋本之上乘。该本曾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以线装刊行,此次将其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影印出版。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受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孟子》乃至《四书》,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递修本。 本次重印,对开本和版心进行了优化,并锁线装订。
學,爲雜家之始祖,是研究周秦思想文化的寶藏。。《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众宾客纂集而成,吕不韦是召集人,也是组织者。《吕氏春秋》成書後,漢代多人爲之作注,現存早的注本是漢代高誘《吕氏春秋訓解》,早的刻本是元代至正六年(一三四六)嘉興路儒學刻本,簡稱元刻本或元本。本书据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本影印出版,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研究和阅读《吕氏春秋》提供了一套优秀的古籍。
《穀梁传》成书于汉代,自汉宣帝倡导迄于魏晋,注讲者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阐、徐仙民、徐乾、刘兆、胡讷、段肃等十余家,范宁有感于其注讲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不可观,又引《左传》《公羊传》以解此经,文义违反,颇不利于后世,遂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采诸儒同异之说,又参与二三学士及诸子弟各记所识,并言其意,而成《春秋穀梁传集解》,是今存*早的《穀梁传》注解。唐太宗时,杨士勋辅助孔颖达等撰修《左传正义》,乃以一人之力为范注作义疏,分肌擘理,刊削繁复,文清义约,对《穀梁传》作了第二次系统整理与研究,终成《春秋穀梁传注疏》一书。范注与杨疏为穀梁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穀梁学的学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古以前《穀梁传》一经的研究水平。今据
《紫钗记》系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临川四梦 之一,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其主要情节为: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此本为明万历时期刊本,其中木刻版画为明代版画的精品。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书为现存*早的刻本即元大德刻本,原书印刷优美,流传清晰,数易藏主,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从香港购回,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梦溪笔谈》共分26卷,内容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三国画像》不分卷,清潘锦绘,秦祖永鉴定,冯廉校刻。清光绪七年(1881)桐荫馆刊本。是以小说为内容镌刻的木版画集。原书二册,所绘人物自汉献帝至孙翊之妻,包含董卓、吕布、貂蝉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凡一百一十九人。上册为汉人物图五十九幅,下册为魏、晋、吴人物图六十幅,其中魏人物图三十三幅,晋人物图四幅,吴人物图二十三幅。画像或立或站、执笔提写、骑马奔驰、仰天默念、拉弓射箭、拔剑起舞、遮面哭泣者栩栩如生,每图右上题该人物姓名,部分画像由二人组成,版面丰满灵动。潘锦在卷末题: 此稿自春历夏而秋,每人皆数易稿而成,如用之,须择好手镌刻,庶无遗憾。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锡山潘锦昼堂摹。 可见此画像为精工细镌,晚清小说木刻版画中的精品之作。
《剪灯余话》是明初重要的文言传奇小说集,共四卷,二十篇。因《剪灯余话》是《剪灯新话》的续书,后世多关注《剪灯新话》,对《余话》不怎么重视,其实,与《剪灯新话》相较,此书不遑多让,对明代中后期传奇小说及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乃至于清代《聊斋志异》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远播海外。 《剪灯余话》一书仿瞿佑《剪灯新话》,取元末明初事实,以爱情故事为主,杂以幽冥灵异人物。卷一《长安夜行录》、卷二《鸾鸾传》、卷三《琼奴传》等,直写封建社会政治黑暗与礼教残酷的罪恶,并肯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民主精神。卷一《何思明游酆都录》、卷四《泰山御史传》以阴间地府各种丑恶现象,抨击现实官场,劝人弃恶从善。卷二《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卷四《江庙泥神记》则写人与鬼神恋爱的故事。《剪灯余话》不论在
《寰宇读碑书系: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书画碑帖鉴定家马成名先生在海外二十多年间所见的善本碑帖五十种,其中善本皆为珍稀之品,且大多为私人秘藏之物,能汇集成册实属难得。每部善本碑帖中的题跋部分作者均全文标点整理,鉴藏印全部释读并按照年代排序,又精心考证每册的真伪、拓制年代以及递藏等相关信息。更难得的是,每册善本皆有明确的鉴定意见,为碑粘研究提供了珍稀的善本数据,为碑帖鉴定提供了宝贵的鉴定思路。
马成名的《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书画碑帖鉴定家马成名先生在海外二十多年间所见的善本碑帖五十种,其中善本皆为珍稀之品,且大多为私人秘藏之物,能汇集成册实属难得。每部善本碑帖中的题跋部分作者均全文标点整理,鉴藏印全部释读并按照年代排序,又精心考证每册的真伪、拓制年代以及递藏等相关信息。 难得的是,每册善本皆有明确的鉴定意见,为碑粘研究提供了珍稀的善本数据,为碑帖鉴定提供了宝贵的鉴定思路。
笔记。清人俞樾撰。是书为俞樾平素所作笔记整理编纂而成,全书分卷列条,每条无标题,乃随笔札录而得。内容丰富, 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薛福成纂辑,根据清光绪十三年刊本影印,四卷。卷首有黎庶昌《序》、薛福成《序》及《凡例》。卷一分上下编,上编为禀牍文,下编为禀牍详文。卷二为书牍。卷三为咨、移、札、照会、告示。卷四为电报。《凡例》云,各类文 各以岁月之先后为次第 编排。所录各文, 一篇有一篇之用,或尚恐原文义蕴未宣,则附识数语,以畅其言。又有一二要端,关系*钜,而禀咨等九类中无可见者,亦详记于附识之中以备将来防海程式。
施补华著,据清光绪十九年( 1893)刻本影印,八卷。卷前有王月凌《〈泽雅堂文集〉序》。全书按类编排,共录文一百三十五篇。卷一为论说,录《李德裕论》《张居正论》《论过》等十篇。卷二为书札,录《上张副帅书》《复陈子余论韩文书》等二十八篇。卷三为序,录《王眉叔遗诗序》《送李子长之广西序》等十七篇。卷四为记,录《竹屋图记》《重修大佛寺记》等十五篇。卷五为传、书事,录《定海黄先生别传》《裘府君家传》等二十六篇。卷六为墓志、墓表。录《姚子展墓志铭》《戴子高墓表》十七篇。卷七为题跋、铭,录《刘平国跋》《题登高图》等十篇。卷八为祭文、哀词,录《祭冯竹儒观察文》《祭黄西村文》等十二篇。
《中国哲学史大纲》原 本 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 。 1917年 ,胡适 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 中国哲学史 的讲义。全书共分 十二 篇。第 一 篇 为 《导言》,第 二 到 十一 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 子 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 十二 篇 主要讲 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
清 刘鹗 撰。 据清光绪十九年( 1893)袖海山房石印本影印。 光绪 十四年 ( 1888 ) , 黄河 决口于郑州, 刘氏 以 同知 投效河工 大臣 吴大澂,参加治河,遂据《禹贡》、《水经注》和历代史志,广稽府县方志,博采诸家考述,撰为此书。凡禹贡全河、禹河龙门至于孟津、禹河孟津 至大 陆、禹贡九河逆河、周至 西汉 河道 、 东汉 以后河道、唐至宋初河道、宋二股河、南河故道、现今河道 等十幅图。 以河道绘图为主,解说附之 , 对黄河古今水道演变和决口改道等情况有所考证。
针对《文心雕龙》 ,黄侃 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全方位地阐述了其中的精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章学理论,并著《文心雕龙札记》。本书收录共有二十篇文章,包含体风、通变、声律、章句、练字等,是一部集考证、校注、简评与一体的著作,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书据清宣统元年国学扶轮社印行本影印,晚清文学家吴汝纶撰。此书存四卷,另附深州风土记四篇,其中 收录了大量序文、说、题、跋、书、表、寿序、祭文等,文章 既得桐城派整饬雅洁之长,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风格矜炼典雅,意厚气雄 ; 作文擅长议论,逻辑严密,被时人誉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 海内大师 和 古文宗匠 。
贯通中西思想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康氏自称早在 1884年就开始 演大同主义 ,1885年就 手定大同之制,名曰《 人类公理 》 。1898年秋, 康有为 在日本时,已有稿本 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时,*后成书。《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大同书》全书共30卷,约20万字,分为10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 丙部 《去级界平民族》, 丁部 《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