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人手探讨文化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亨廷顿和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员哈里森,召集世界多方专家学者,在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 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 研讨会上,探讨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联系?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呢? 本书将有助于我们在诸多文化问题上的理解与探讨。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惯性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分为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励志之语、学习之道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相应的内涵再分为若干小节。这些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启迪智慧和增长学识的积极作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全书有大量于漪老师的珍贵照片首次面世,配以精彩的图注,图文并茂,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于漪老师部分精彩的演讲视频,使读者在阅读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演讲,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加难得的是,正文内容旁,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对其教育思考进行批注的珍贵手迹。
本书是为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入门课而编写的教材,详述近体诗、词的格律,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创作。本书重在从学生诗词创作中的难点出发,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包括如何简要、牢固地掌握平仄规则,如何辨别入声字,如何从模仿入手进行创作,如何使用典故、写作对仗、选择词调和韵部,等等。除技术层面的介绍,本书行文有相当篇幅着眼于诗词之鉴赏,强调诗词的音乐性,结合格律及创作实践,要求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深刻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报 、 保 、 包 三个单字,读音相近、形体简易,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具复杂脉络: 报 本为交互报偿之意,可引申出报答、报仇等用法; 保 既指代保有、保持之领属关系,也频见于保甲、保举等制度专名; 包 原指统揽、负全责,包纳、包银、包办等俱是中国古时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一代汉学 宗匠 杨联隍教授本着 训诂治史 的精神,细致梳理 报 、 保 、 包 三字及各自复合词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杨联陞所*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精)》即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在语言文字学、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渊博学识,既有助于读者形成看待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亦可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人际关系提供一重历史的向度。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的代表作《新科学》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历史、法学、哲学、语言学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本书着重阐发了维柯三个方面的思想,维柯的功绩在于建立了历史发展观点以及认识来自创造的实践观点。
打出“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口号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争议呢?为什么《百家讲坛》要选择不是红学专家的文学家刘心武讲解《红楼梦》,不是研究《三国》的教授易中天讲解《三国》,不是研究《论语》的学者于丹讲解《论语》呢?于丹对《论语》的解读究竟是对经典的现代化阐释还是对经典的肢解和歪曲,是把经典大众化还是把经典庸俗化? 是让人们接近经典还是导致人们远离经典?当学者被打造为明星、成为偶像,观众变成狂热的粉丝以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带着一系列疑问,本书约请了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百家讲坛》及其产生的争议现象撰文发表看法,并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位青年学者就此问题做了个“铿锵三人谈”。
本书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本书立足现实、史论结合,力图反映中国古今水与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在丰富多彩的治水兴水制度中,选取了水利管理机构设置、防洪法规、农田水利法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水事纠纷解决机制、水权制度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具有制度作用的古代民间水事规约,分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涉水法律制度建立的背景、作用、特点和文化蕴含。水法律法规作为制度形态的水文化,体现了治国治水思想,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对于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水利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楼宇烈著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可谓 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听楼宇烈教授用自己的哲学历练,与生活经验,告诉你生活的艺术、中华智慧的当代价值。
《文化价值论》、《文化悖论》、《价值实现论》三本著作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了从“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到“大道哲学全书”,再到“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的过程。这也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但它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修订再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笔者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追求造成的。初写这三本书的动机,是想把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由生物物理领域转向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怎样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思维悖谬)的。做此研究,一方面想解决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一系列中介变量问题;另一方面,想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怎样的文化环境、情境、情势与生活细节发展价值意识,成为意识到的存在者的。这要比德国古典哲学家从“自我”出发,解决哲学知识论
《传统文化与人生》使用对象为学校的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主体,简要讲解中国传统哲学、科技、古诗词、文学、书法、小说、美术、音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广博的知识,并与人生相结合,在阐述中体现人生智慧、提升人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