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惯性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是一本能显示中国文化内在精神和中国人的活生生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文化读物。本书不仅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新鲜的、有深度的认识。作者认为,只有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阅读本书,读者在获得中国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感受到中国人的活生生的性格、灵魂和情趣。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有情趣,有韵味,有中国风格。本书精选几百幅唯美彩色插图,文字与图片互相映发,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本书结合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目标要求,从八个方面阐释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规律,注重体现学理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建构起跨文化传播的技巧。通过理解文化互动的复杂性,学生们可以为了职业生涯或私人关系,而更容易地学习其他文化。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
报 、 保 、 包 三个单字,读音相近、形体简易,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具复杂脉络: 报 本为交互报偿之意,可引申出报答、报仇等用法; 保 既指代保有、保持之领属关系,也频见于保甲、保举等制度专名; 包 原指统揽、负全责,包纳、包银、包办等俱是中国古时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一代汉学 宗匠 杨联隍教授本着 训诂治史 的精神,细致梳理 报 、 保 、 包 三字及各自复合词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杨联陞所*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精)》即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在语言文字学、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渊博学识,既有助于读者形成看待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亦可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人际关系提供一重历史的向度。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的代表作《新科学》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历史、法学、哲学、语言学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本书着重阐发了维柯三个方面的思想,维柯的功绩在于建立了历史发展观点以及认识来自创造的实践观点。
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 郭德纲新作,《郭论》系列 篇。 在这本书里,郭德纲摇身 变为美食 家。他从 道道美食入手,将 南北东西、古往今来富有 的美食,大到全羊席,小到刮凉粉,无论是 ,还是民间小食,写得有滋有味。有了这本书,你可以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吃得明白。不仅如此,他还会带大家探究这些美食背后的 故事。 人生的道理啊,尽藏在吃里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必须直面我们时代 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予以解答。本书立足于我国现实文化发展实践, 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时代境遇、历史背景、基本主题、主要矛盾、价值旨归以及 文化自觉等相关问题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与研究,并强调 文化中 国 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实践目标,这一研究对于走向未来的中 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印痕,以昆仑山为核心的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神圣话语和中华文明的早期曙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自20世纪起,众多学者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民俗学的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田野调查法、 四重证据法 等,进行了孜孜以求的研究。因昆仑山主脉在青海、黄河源头在青海,加之历史上对青海昆仑西王母的笃信,青海学界对昆仑神话和昆仑文化尤为关注, 昆仑文化 成为青海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将百余年来研究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代表性研究成果精选汇集一册,在体例与内容上,具体分为 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典籍文献与昆仑文化 河源昆仑与昆仑文化 神话人物与昆仑文化 昆仑地望与昆仑文化 和 中
齐如山先生,戏曲史论家、民俗学家,早把京剧艺术纳入学术研究范围。与梅兰芳先生谊兼师友,为其创建无与伦比的京剧梅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氍毹留痕》选录了齐如山先生关于京剧行当、剧目、名角等相关文章四十余篇。希望能为喜爱京剧艺术和齐如山先生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读本,如果能以此为门径进入到齐先生的艺术世界,那本书的引荐作用就算达到了。 齐如山先生的外孙女贺湘善女士为本书撰写序文,透过她的行文,我们看到了齐如山先生作为外公慈祥和蔼,循循善诱的一面。文后所附齐如山简要年表,能帮助我们大致了解齐先生的人生轨迹。 《氍毹留痕》为典雅文存第五号作品,前四号作品为《故宫藏美》《烟云过眼》《古人的文化》《故宫营造》。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本书选取其中的主体部分,即民本、大同、和合、家国四种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 值进行深入探讨。全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为视角,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切入点,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关切,力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媒介是路径,具有意识形态倾向,因此媒介会控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进而改变社会文化前行的航道。 波兹曼大力批判电子媒介,直言在新媒介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垃圾"。他批评电视文化,批判技术垄断,认为唯有理解语言、媒介和技术才能解决当前社会的痼疾。面对电子文化大潮,他指出要用印刷文化对抗电子文化,进而实现社会文化的平衡。波兹曼洞悉电子文化所暗藏的陷阱,号召我们抵抗技术的集权统治,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以引领我们逃离陷阱。波兹曼的电子文化批判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然而,依循波兹曼的思路,我们就能逃离电子文化的陷阱吗?这或许就是我们当下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书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本书立足现实、史论结合,力图反映中国古今水与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在丰富多彩的治水兴水制度中,选取了水利管理机构设置、防洪法规、农田水利法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水事纠纷解决机制、水权制度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具有制度作用的古代民间水事规约,分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涉水法律制度建立的背景、作用、特点和文化蕴含。水法律法规作为制度形态的水文化,体现了治国治水思想,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对于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水利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