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政研会评选的100个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汇编而成。这些案例突出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各行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每篇案例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工作启示的结构,简要介绍优秀案例单位的基本情况或创新案例提出的背景情况等,着重介绍本单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反映工作创新取得的成效等,提炼概括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启示。书稿的出版将有助于宣传推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取得的优秀成果,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编,分为中学、西学两篇,主要收录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者关于古典学研究方面的阶段性的高水平、杰出的研究成果。西学篇主要围绕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学研究收录相关文章,不仅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和文化,也包括戏剧制作技艺与城邦剧场文化,还涉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物如赫拉克利特与赫西俄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欧里庇得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学篇围绕中国古代典籍《周礼》《礼记》《孝经》《论语》《中庸》《史记》进行研究,也涉及中国古典学中的重要概念如工夫与教化,心、经、学以及儒家经学中的十二大价值观念、 诗言志 的内传理解和儒家的秩序思想。展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年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准。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目前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
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内在逻辑,从十个品牌名片切入,全面梳理总结上城教育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呈现上城教育在名校集群建设、教育数字化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教师研训、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既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教育案例,探路先行,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上城方案。
本书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紧扣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客观审视划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历程;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出与学界完全不同的学术思考与认知;创新性研究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重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全面系统地厘定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目的、任务及路径选择,并进一步阐释论证了新时代保护发展文化遗产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担当。
本书收录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 内藤文库 中,内藤湖南创作的汉诗,以及他与中日学者之间往来唱和的汉诗共计220首,全部是手稿真迹,涉及的中国近代学者有 王国维、郑孝胥、蒋黼、陈宝琛、杨钟义、赵尔巽、张尔田、王大桢、李拔可、张元济、白坚 等人,日本汉学家有长尾甲、狩野直喜、小川琢治、市村瓒次郎、铃木虎雄、吉川幸次郎、庄司乙吉等人。由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授权出版。这批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性、艺术观赏性价值,大部分并没有向中日两国公开过。 为了还原这批珍贵汉诗真迹手稿的效果,本书正文用 105克特种涂层纸、彩色印刷。凡汉诗用字的批改痕迹、雅致信笺底纹等,均真实可见。 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编者对这些汉诗按类编排,并对真迹手稿逐一进行释读,在书后配以相关内容的论文考释,如《内藤湖南的汉诗》《
本书是一部用现象学直观与先验论演绎的还原方法,研究神话理论兼及神话学逻辑史的学术专著。本书的讨论始于对神话学理论的经典概念所规定的神话现象的经验性直观。通过神话概念在理论使用中凸显的叙事对象 题材内容规定性与信仰意向 体裁形式规定性的二论背反,指出神话概念的内部矛盾起源于传统神话学对神话实践的理论遮蔽。通过直观神话信仰意向形式在文化叙事制度实践中的观念功能,进而分析地还原文化性叙事表演实践的交往意向形式,演绎出文化表演的责任理念,并通过对责任理念意向形式的进一步分析还原,终演绎出人在道德上应然的理性信仰意向形式和意向对象的双向结构,即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对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的反思性敬重,以及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对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的规定性立法,而这也就是人应然的神话(信仰 叙事
《图溯上海 上海市测绘院藏近代上海地图文化价值研究》全书共五篇。*篇是 府、市全图 ,包括《松江府属全图》《松江府厅县全图》《上海市全图》等。第二篇是 县、区图 ,包括《上海图》《上海县境全图》《沪南区图》《浦东区图》《杨思区图》《宝山县境新地图》等。第三篇是 伪上海特别市图 ,包括《上海特别市区域图》《南汇区详图》等。第四篇是上海租界专题图,包括《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上海租界逐年扩展图》《上海公共租界附近地形图》等。第五篇是 其他专题图 ,收录了《嘉定全境干河、干路简明图》《上海市水道测勘图》《上海邮务区舆图》《上海市平均地价图》《黄浦区开发区域图》等。这些地图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上海的兴衰荣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对这些地图进行分类,并逐幅解读,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在对历代戏曲理论资料汇总和梳理的基础上,对历代戏曲理论著作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古代戏曲理论加以总结。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对戏曲理论上的一些重点理论家和重要论著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既对每一时期的戏曲理论有总体的研究和论述,又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理论家及其论著,对其加以专题研究与论述,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理论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