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 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郑张尚芳(1933 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 就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2016年中国好书!知名文字学者许进雄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汇集了作者以中国文字为探讨对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全书用简洁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二百余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本书旨在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表演是什么? 导演主要做什么? 如何成为一名演员? 舞台表演需要经受怎样的训练? 如何使高层次的艺术能力持续一生,怎样才能造就一朵持续盛开的花? 演员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将决定他是一名专业演员,还是一名业余演员。 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 导演 铃木忠志 一生创作总结
晚清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汉字简化的起始阶段。尽管该时期的汉字简化工作进行得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但它却是自唐宋以来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减省形体、俗写形体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系统简化工作的中坚阶段。它为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字简化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本书全面搜集并整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的各类成果,将其按时间顺序编撰为 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年谱 ;梳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发展过程,提炼该时段汉字简化发展的特点,把握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系统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与汉字简化相关的 术语 ;总结汉字简化方法;探讨这一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由作者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主要的成果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包括《周易义证类纂》《诗经新义》《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尔雅新义》《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离骚解诂》《天问释天》《楚辞校补》《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璞堂杂识》《禺邗王壶跋》等共二十五篇。体现了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学养。
《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
日本文化 是松冈正刚常年以来都在深耕的课题,作为当代日本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编辑泰斗,松冈先生常年参与多种文化领域的观察、实践经验,也让他能够以多视角、多层次,去拆解日本文化的演变路径。本书正是 松冈日本论 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其所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继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一条纵贯万年的文明延展线上,总结出了生动的日本形象。 日本文化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它在吸收、斩断、重塑的时代循环之中,不断丰富自己、革新自己、回归自己。简单易懂的方式并不能深刻理解日本,一定要正视日本文化中深邃、暧昧的部分,才能掌握日本文化的精髓。全书以松冈独特的编辑思维,层层过滤掉世人经常流于表面的日本认知,为我们凝练出一幅关于和风的精致剪影。
◎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 容易?◎“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费舍作品shou次引进 。 英国当代思想家、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中心”,马克?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销量爆发性增长,也“激励了近二十年来di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但2017年,费舍决 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 诗艺篇 、 时间篇 、 空间篇 、 自然与超自然篇 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 人性的枷锁 存在的荒谬 愿望的喜剧 心理的黑洞 好人的报酬 恩仇的世界 犯规的乐趣 他人的地狱 人际的宿命 男人的困惑 情欲的深度 作者与读者 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各个国家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论题。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如何做好文化翻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书阐述了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以及英汉文化在物质、规制和观念的差异,分析了文化翻译中的零阐释、欠额阐释与过载阐释所产生的不足,提出了文化翻译的原则思路和有效策略,倡导译者的深度介入,进行阐释性过滤理解和表达,做到以读者的理解为中心,以内涵的传递为要旨,以 选释 增释 替释 创释 等方法为手段,准确传递文化信息,提升文化交流传播的力度、信度和效度。
《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 档案学、文书学之历史语言学研究》是汉语言文书、档案类名词的发展通史,从商朝甲骨文开始,对文书、档案领域中 文书 档案 公文 文件 案卷 等 320 余个名词主要从词义角度进行了起源、发展的历史考证。书中将文档名词分为 文族 书族 牍族 籍族 图族 令族 簿族 典族 册族 令族 等 13 个名词聚类,创造性地进行了 族类 名词的整体分析。书中全面地使用了计量语言学、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数字人文的角度进行了大规模数据库文献检索,用翔实的数据说明了名词使用频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