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 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
《寻隐日本》是日本美学大家白洲正子的代表作。她漫步于近江、京都、大和、越前的隐匿秘境,深受古典之美和居于其中的人们悠然脱俗之魂触动,写下了这本随笔文集。 本书初版于 1969 年,时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心变得浮躁,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变得随波逐流:人们一窝蜂的挤向所谓景点,踩点式地观光,并不太在意眼前的风景和背后的文化。有感于此,白洲正子与《艺术新潮》编辑部合作,展开了这段为期两年、轰动一时的《寻隐日本》之旅。 在这本书中,白洲正子走进了一个被自然、历史和信仰守护的神秘世界。她走遍吉野、葛城、伊贺、越前、滋贺等地,拜访尚未被世俗惊扰的古老村庄、神社古寺,探访山河风景,聆听自然的细述,淡然讲述日本的历史、传承与风俗。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文集,而是只有身兼能乐演员、古董鉴
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孟子》位列 四书 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 《〈孟子〉新解》收录了樊登博士对《孟子》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结合心理学、领导力、经济学、管理学和复杂科学等不同学科,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对孟子之道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帮助读者从圣贤智慧中汲取养分,解答人生之惑,唤醒内心的力量。
启功先生诗词讲记。介绍汉魏六朝诗、初唐诗、盛唐诗、中晚唐诗、明清诗、清代子弟书,鉴赏《诗经》《饮马长城窟行》《敕勒歌》《落花诗》《临江仙》《圆圆曲》《忆真妃》《东海渔歌》 一本书领悟古典诗词之美。
本书是奢侈品文化撰稿人李菲的自选集,四十篇文章依Attitude、手表、珠宝文化三大线索展开,是一本高格调、有趣有料的时尚文化随笔集。作者以诸多一手体验和审美体悟,融入自己对历史、艺术、设计、文化等的深厚理解,融汇成别具特色的奢侈品 观看之道 ,带领读者了解奢侈品的历史和特点、探讨审美的变迁,也风趣、辛辣地表达自己对待奢侈品的态度。
狗和猫为什么关系不好?野猪和蝮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的寿命是如何决定的? 让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为之惊叹的知识巨匠南方熊楠,他以传统生肖动物为对象,以古今中外的典籍传说为引子,以独一无二、天马行空的文字为工具,把壮观惊人的知识全景铺开展示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体会到一种畅游在浩瀚知识海洋中的快感。 历时十年,南方熊楠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却也因为后没能面世的关于 牛 的描写而成为日本学界津津乐道的未解之谜。
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启功写给大众的国学文化通识课。北京民间有一句谚语,批评知识不足、发言错误的人: 他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启功借用这个谚语,称那些最浅近、最常见的知识为 猪跑学 。本书为启功的 猪跑学 讲记:文学源流、思想变迁、文化艺术、典籍巨著是怎么回事,《论语》《千字文》《红楼梦》该怎样去读 寻觅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根脉,一本书读遍文史哲艺。
启功先生中国画讲记,讲述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名画:《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匡庐图》《潇湘图》《小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龙袖骄民图》《富春山居图》《楝亭图咏》卷 一本书读懂名画之美。
本书甄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
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邱常梵在西藏求学期间写的旅行游记。由于对佛教的热爱和对神秘藏地的向往,她曾在西藏游览了近一年,深有感触。于是决定在半百之年申请赴西藏大学求学,不经意获得准许。本书记载的就是她在西藏读书的经历、游览及所见所闻,既有大龄求学的艰辛,又有美丽的藏地风景;既有淳朴的西藏历史故事与民俗,又有浓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本书是一本关于藏地地理、风情、民俗、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有助于读者了解西藏,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灵历程。
《人生无意读庄子》 《人生无意庄子》是青年作家陈可抒对庄子文章的解与评注。 庄子的文章充满想象奇幻的色彩,行文构思巧妙,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乃先秦诸子文章的精彩之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本书以庄子*为著名的《庄子 内篇》为底本,包括《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等名篇,作者对作品中汪洋恣肆的文字行了深浅出的评注。除此之外,作者还很巧妙地将庄子的思想与当下社会环境相结合,主题涉及成长、梦想、人际关系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现代人的处世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 《中国哲学小史》是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精华之作,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地研究了孔子、墨子、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背倚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南临塞外山城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独具特色的人文与生态环境。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融汇之地,是 禾 与 草 的交汇区。这里有闻名遐迩的 草原天路 ,更有与瑞士达沃斯处于相近纬度的高山滑雪胜地。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部分冰雪项目将在这里举行。 本书作者数十次专程赴崇礼考察,拍摄植物、勘察地质、记录民情、寻访遗迹、探究历史,从博物学家的视角,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崇礼,为崇礼、为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厚礼。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文物藏品里均能得到印证。紫禁城有丰富的文物收藏,这些文物所体现的是中国艺术的高水平。例如建筑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鲜明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砖石结构建筑;绘画艺术往往表现人们内心世界而具有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书法艺术作为深奥的艺术形式,在全世界从没有的:瓷器、珐琅器等制造技术,玉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体现东方文化的审美特点;戏剧和音乐文物也都展现出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境界。自古“得人者兴”,故宫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文物藏品的保管展陈、故宫学的研究弘扬都离不开一代代“故宫人”的努力付出,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公众共同担起的保护遗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文物藏品里均能得到印证。紫禁城有丰富的文物收藏,这些文物所体现的是中国艺术的高水平。例如建筑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鲜明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砖石结构建筑;绘画艺术往往表现人们内心世界而具有民族特色,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书法艺术作为深奥的艺术形式,在全世界从没有的:瓷器、珐琅器等制造技术,玉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体现东方文化的审美特点;戏剧和音乐文物也都展现出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境界。自古“得人者兴”,故宫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文物藏品的保管展陈、故宫学的研究弘扬都离不开一代代“故宫人”的努力付出,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公众共同担起的保护遗
从埃及4 000年的养猫历史,到古代庙宇中发现的猫圣像符号;从13世纪伊索寓言和童话故事中的猫,到当今风靡 的音乐剧《猫》;从浮世绘中代表女性的挑逗之猫,到精致整洁而又遗世独立的猫系女性……猫从历史中走过,穿梭于文豪和艺术名流之间, 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消费者中间,获得了令人向往的地位。 在这本由法国 图书馆手稿部的负责人米歇尔 · 萨凯女士所编著的书中,配有近200张关于猫的 版手稿或图片,是迄今为止含金量 的猫文化简史。翻开书页,这里有数不尽的猫片儿,看不尽的猫文化。
本书以典型的嘉定地区传统特色菜肴为主线,陈述嘉定传统菜肴的文化溯源、人文背景和基本制作工艺。内容组织以嘉定传统菜肴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为线索分类展开陈述,包括州桥篇、城中篇、西门篇、南翔篇和野逸五大板块。对苏州地区、上海地区和其他江南地区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嘉定的地方特色菜肴具有明显的多元色彩。学术界认为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江南模式,江南乃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之渊薮,中国经济文化之重心。鱼米之乡的江南,崇文重教的嘉定,出过诸如嘉定四先生(唐时升、程嘉燧、娄坚、李流芳)、钱大昕、王鸣盛、顾维钧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铸就了嘉定的饮食文化特征和顽强性。本书图文并茂(四色),读来饶有趣味。
《北大旧事》(第三版)是编者进入“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广泛搜集了关于老北大的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等生动文字,文章多是对北大旧事、旧人、旧情的回忆与书写。其中既有对北大理念、北大精神的叙述,也有对旧文人气质和交往方式的描绘,字里行间体现了老北大人对母校的眷恋和特殊感情,也反映了老北大精魄之所在,读来令人不能忘怀。对今天的北大教育仍有现实意义。
刘道玉是一位将毕生之爱倾注于教育的教育家,无论他是高教司长、大学校长还是小学校长。即使到了耄耋之年,爱的烈焰仍在他的胸中燃烧。 在他看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本书集中收录了刘道玉在武汉大学、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和退休后三个时期关于爱的教育的所思所作。其中既有言他人所未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思考,如关于爱的本质、爱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教师的自我解放和怎样培植教师的爱心等,也有他身体力行、生动感人的种种教育实践,可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了解、实践爱的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