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名《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77年9月出版,1984年3月第3版时改为《新旧的一代》。它是著名学者先生所作的专题演讲。在演讲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作了透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审思的问题。内容叙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重大的政治事变;中西文化的冲撞;学术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新旧不同的读书;旧八股与新八股;私塾与家教;尊师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学识、心理、经验、行为,等等。言语委婉,知识丰富。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 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万方多难之期,济济多士,或豪雄壮士,或骚客美人,都要逞引风流。浪花淘尽之日,繁花辞目之时,不免哀歌足以动人,挽联足以招魂。本书以挽联故事的形式记录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胡适,陈独秀等近代名人对生死之感慨,对时事之追怀,对人物之评价。
两千多年前,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房间着衣起床了,在每个人的身上烙下了一个胎记,有一种东西与生企来地植入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两千多年后,一本名为《河南人惹谁了》的书在人们手上争相传递,一首名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人们口中传唱,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追问。 河南人惹谁了?湖南人凭什么?东北人是咋了?在这里,我们提供的一个中国人的性格地图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性格基因如果你有所思、所想、所悟、心情还不错的话请与我们联系。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 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本书无疑是当代经济、社会和政治预测,亦即今日所谓的“展望学”的论著中经常再版的一种了。 然而,现在看来,本书初几版的论述几乎只限于世界的经济前景,出于本书将要阐明的种种原因,经济因素对人类当时的生存条件和影响非常之大,以致整个文明似乎都可能取决于这些经济因素,直至今日,人们也会很容易地承认,这些因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和世界所经历的经济增长的“发展”已经并继续使世界上几乎所有问题,因而也使当代文明,具有了经济的特征。
《寿命是一点一滴努力来的》原作者陈女士,1939年生于台中。作者出生即患中度地中海贫血症,得这种病能活过成年的,据说几乎近于零,虽然好多次濒危,却出人意料地一再苏醒而活了下来,且取得了漂亮的学业和事业成就。并冒缺血缺氧的妊娠危险,遵照古训,生养了五名儿女,个个优秀。现在,作者一家人在宁静、安详、和乐中,过着亲朋好友所羡慕的圆满幸福生活。 这本小册子,初版于2001年,就是作者六十二年来在疾病的折磨下,如何坚强求生的一些血泪交织的经验。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感动了无数人,更改变了无数人的心田和生命旨归,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大力倡印此书,并当作教材。所有这一切,为了普利世间,作者完全放弃稿费,唯愿 永为众生之慈母 ,愿您也长命百岁,拥有一颗慈悲的、漂亮的心和同样漂亮的人生
在人们的记忆中,冯至一直是“中国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歌者的荣光,伴随着他几乎横跨20世纪的生命历程。而鲜有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人之一。但是,为什么一个以个人的坚定信念对抗集体主义神话的诗人,一个拒绝参加公众合唱的歌者,心悦诚服地试图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又为什么一个深刻探究自我完整性的思想者,会轻易地放弃初衷,甘愿成为“一块砖瓦”、“一片木屑”? 本书通过展现冯至与中德精神传统和思想人物的对话关系,来探究这位学者型诗人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历程。作者试图借反思冯至敏锐颖悟现代精神又无法规避其深刻问题的—生,揭示他对现代性危机的天才预见与其迷失自我的人生选择之间的巨大反差。全书从分析冯至的四则自传和五部传记
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从谋事决断、知人善察和巧意传播的角度归类分析了历史上诸多的精妙见识和经验教训。既包括堂堂君子之正谋,也选择了若干小人之奸佞,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都有认识的必要,虽然我们只是综罗了其中很少一些片断而已。本书的内容包括知权·创见篇、天外有天、谋中有谋、急危权变、化缓之要、针锋相对、巧于借力、刁诈如此;知人·创识篇、知人难易、用才杂道、乱世风流、其人其谋;知传·创意篇、换个世界、新的标准、众所周知、讳莫如深、卓尔不群、暗送弦波、名的意义、两全其美、为我所用、自有信媒、另辟蹊径。
诺曼·文森特·皮尔被誉为“积极思考之父”和“美国人宗教价值的引路人”,他致力于向全世界传达他积极思考的主张,他平均一年向一百个团体发表演说,直到他九十三岁那年,亲耳聆听过他的教诲的听众多达两千万人。他曾应尼克松总统之邀向美国国民传递积极思考的讯息,也曾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 《坚强的乐观者》是皮尔博士的代表作和道德管理学派的经典著作。40余年来,全球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因为受到本书的激励,从而焕发出强大的内心力量,战胜了世间种种艰难挫折和悲观失望,赢得了财富和尊严,终找到人生价值和心灵平静。本书因为深入浅出地传递了基督教的精神内涵,成为美国政府、军队和众多机构提升“精神力量”和“战斗力”的*读本,更是美国“基业长青”型公司长期应用的员工培训范本,为企业的历久长新奠定了深厚的精
本书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年画产地的人士和国内权威学者共同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冯骥才先生总其事。《集成》将年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了综合考察与研究,不是把年画孤立地当作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而是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更关注年画与其产地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民俗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血缘关系,综合运用了文化学、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对象。《集成》还将年画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不仅关注年画作品本身,而且包括年画的生产、销售与张贴。与此相关,对年画的制作工序、工具材料、销售方式等都有详尽的介绍。同时,对与年画的产、销密切相关的艺人、作坊、画庄(画店)和张贴习俗也有介绍。
《金陵卖书记及其他》主要包含两本书,即《金陵卖书记》和《汴梁卖书记》。 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要求"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代替它的是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外国政治及学术的论文,以及清晰地论说《四书》、《五经》。1902年,金陵(南京)举行乡试,《金陵卖书记》的作者公奴一方面"以长者命赴试金陵",一方面本着"播文明之种子"的目的,"担筐挈箧,贳椽彼都"。一个多月的"闻见",公奴身历其境,现身说法,生动地描述了考生们购书、赶考的种种表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们在考场内外亦悲亦喜的窘态和丑相。 1903年,乡试在开封举行,《汴梁卖书记》的作者王维泰单纯以卖书而赴汴梁。《汴梁卖书记》文字虽平实,但如实呈现了开明书店的从业宗旨、从业原则以及操作程序和步骤;同时,也呈现了书商们的新方式同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三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安·兰德作品系列。 安·兰德以卓越的才能奠定了她作为作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地位。她在思想上对世人的影响正日益彰显。她的作品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销售三十万册。在她逝世后,她的信件、日记和录音讲话被相继公开,使其过去未发表的一些作品和思想得以面世。在她逝世后的十五年里,安·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文章和哲学讨论中。 本书收集了她1962年中每周一次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在这些文章里,她对当时的新闻和文化事件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充分展示了她的才能。
我以前从事动物学研究的时候,朋友常问我,怎么能够投入三年的时间,只专门研究一种鸟类?普通的松鸡难道还有那么多值得研究的吗?我的答案常令人觉得自负且刺耳:关于人性的研究虽有两千年历史,但所知仍然非常有限;人类除了稍微有点特殊,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哺乳类的一种;除非能够了解人性的演化过程,否则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有鉴于此,本书前三分之一专论演化。此外,有关人性的探讨,也仅在这些篇幅加以论述。演化的基础相当重要,但对于基因运作提不起兴趣的人,演化这个课题确实有点困难。但请千万不要因此气馁。我小时候所受的庭训是,一定要先吃完正餐才能享受巧克力蛋糕,甚至到了现在,当我享用巧克力蛋糕时,仍然常有(但也故意忽略)罪恶感。如有读者觉得本书中后半部较易了解,因而跳过前段,直接吃“巧克力蛋
这本小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东西方在观念和主题表现上的契合,而且还要提出一个更强的观点,即只有从东西方比较研究跨文化的视角,才可能获得甘些批评的洞见。如果不超越单一文学传统有限的视野,我们就不可能有开阔的眼光,来纵览人类创造力的各种表现和无穷的可能性;而我们一旦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有了开阔的眼光,再回过头去反观许多文学作品,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我们过去竟然没有留意到,也毫无批评的意识。
费希特的《现时代的根本特点》是一部以分析他那个时代的特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哲学著作,它标志着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一个发展阶段。这部著作的内容是费希特在柏林于1804年11月至1805年3月做过的十七次演进,他在付印前又增写了一篇简短的前言。在他的听众中真正的哲学家与教授并不多,而绝大部分是政府官员、外国使节和其他行业的人士,或者像《上德意志文汇报》的报导的说,是“一些最体面的人物和女士”,费希特的讲话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过分刺激他的听众,他抱着他那发扬理性主义、促进人类文明事业的信念、以洋溢的热情和感人的言辞,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寄望于他有教养的听众能消除恶贯满盈、麻木不仁的现状,而进入自由、纯粹的精神境界。
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本书即在上述认知框架内,对钱钟书的文学研究实绩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思考,全面考察了钱钟书的知识修养、中西文化和文学观以及他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主要突出了钱钟书以“学贯中西、融会古今”为特征的人文素养、学术与文学造诣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