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有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多样化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各类风情、各种文化汇聚于此,长期并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孕含着极其深厚而又多样化的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原因,云南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认识;然而,人们又不断传诵着各种离奇的故事和传说,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书包括了云南的自然概况、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资料比较丰富,叙述简明扼要,有定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将会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这是20世纪20年代,黄埔军校的校歌。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革命*潮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在这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聚集在一起,在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的军校中学习。他们秉承孙中山先生“亲爱精诚”的校训,在平定商团、两次东征以及北伐等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奋战,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做出巨大的贡献。黄埔军校所培养的军事政治人才有不少成为国共两党的精英和名将,被誉为“中国将帅的摇篮。” 自1926年的北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4
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史的丰富且*有特色的部分。因为它贴近数以亿万计的普通民众真实生活,所以它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性质。然而,多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主体意识似乎并未完全苏醒,对于源于这民族文化根基的民俗的民间的文化积层却较少眷顾,相对地习惯于对历史上“上层”的精英文化给予过多的关注,而对“蒙昧野蛮”的“下层”民俗文化多有鄙弃,仿佛“下层”沉淀着的厚实的人文积层中毫无“文化”可言。其实,正是这标志了历代民众文化根基的民俗事象深刻地折射出中国古代文明的革些不容忽视的本质。叶丽娅女士撰写的这部《中国典妻史》,就是从古老的典妻俗制剖论中国古代文明深层本质一个侧面的一部优秀专著。 《典妻史》的作者,以一位女性民俗学者独具的有关中国女性命运的历史主体意识,每锐地抓住了典
本书系我社“法窗夜话”系列中的一种。著名法律文化学者刘量在“南方周末”开辟专栏“古律寻义”,本书就是以其法集为主,是刘教授的《西窗法西》的姊妹篇。《西窗法西》是讲西方法律文化,《古律寻义》则是读中国法律文化。本书的文本对象为有趣味的历史掌故,法律判决、民间传说、文学段子,在其中咀嚼开垦可能蕴藏的意义。
该书是我国有名的哲学著作翻译家庞景仁先生的一本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著作。它原先是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处庞先生在巴黎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后于1942年由巴黎让?弗兰哲学书局出版。当时法国里尔大学的有
正因为在当今时代学习民族知识极为重要,所以*总书在强调学习的时候提到了要学习民族方面的知识。1994年4月,他在视察四川时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习一些民族宗教问题的知识”。这是总书记根据我们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全党发出的重要号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按照*同志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些民族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民族方面的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熟悉中国的民族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领导者。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担当重任。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交错居住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交通的便捷、城市的增加,各民族交错居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所以,对民族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需要,其他地区的各级干部同样
本书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本书概括地记载了从战国到清朝的各个时代的一些历史之谜,极具知识性、趣味性。不但涵盖了历史、考古、天文等范畴的知识,而且对目前人们所困惑的历史谜团,大都给予了深入浅出、生动精辟的剖析。想念读者会从中获得独到的见解。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侗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仪、信仰民俗、口承民俗等民族风俗文化,为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拨乱反正。作者们这一辈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胜古迹被人拆毁,多少文化名人惨遭迫害!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两部样板小说,茫茫中国大地几乎成了文化的废墟和沙漠。问泉哪得“死”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为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千二净。十年浩劫,本来就是“左”的思想不断积累,后恶性膨胀的结果。“
《民俗风情书系:中国民俗节日》的编写,是响应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召,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结合点上,确定推出的选题。它旨在通过民间信仰、岁时节日、饮食习俗、民间美术和演艺等专题介绍,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唤起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民俗风情书系:中国民俗节日》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