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般读者在没有可能倾毕生精力去涵泳其间的情况下又总要表明对传统的态度,而专家们又往往囿于现代学术的分工而不得不偏守可以“安身立命”的一隅,那么,为两方面计,都有必要系统地拟出涉及到所有重要关节点的题目,约请各方面的专家,在一个不太难卒读的篇幅内通力描绘出中华文明的全景。在目前尚未对传统进行大规模“年鉴学派”式研究的情况下,这起码是暂时可行的替代办法,因为尽管这仍嫌不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文明系统的内在构成关系,毕竟已经足以使读者们只要一册在手,便不至于再对传统文化的各个环节顾此失彼,只能借题发挥出自己的主观取向了。
《爱的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爱情不仅仅需要爱,还需要懂得艺术与技巧。需要一些智慧的谎言、掩饰和矫情,需要经营、宽容与隐忍。当爱情趋于平淡,更要懂得如何让爱情保持活力,这样才能让爱情长久。 《爱的艺术》全书共三卷,*卷《如何获得爱情》,第二卷《如何保持爱情》,第三卷《女人的资本》。*、二卷从指导男子如何追求爱情,以及如何保鲜爱情。第三部分,则从举止打扮、内涵修养等,指导女子如何俘获心上人,鼓励女子主动追求爱情。 《爱的艺术》中,奥维德以诗般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个精妙绝伦的爱情寓言,谆谆善诱地向人们传授着爱的哲学与技巧。文中穿插着许多罗马神话故事和典故,格调高雅,笔触轻松自然,而又不流于淫秽。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 和合气西方重 分别气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人。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不可不加以讨论。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上起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简洁清晰的笔调勾勒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点介绍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诸家的思想。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脉络清晰、简易准确的了解。
《云乡漫录(精)》收入邓云乡杂文作品47篇,题为“漫录”,所收作品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北京俗曲与北京风俗、中国民居清话、茶梦、中国民居清话、合众图书馆、清代中州文士、抄家情节、思旧谈雅、国学琐谈、世纪文化反思等。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本书内容简介:这些无意间所形成的关切,当然是受这个时代所赐,但它并不足以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很难让后来者按图索骥,为思想探索定准方向。不过,如果这本集子聊可一读的话,充其量是因为它或许反映出这个时代、这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某些普遍的精神症候而已。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民俗学家、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或从宏观研究民俗学与中国民俗,微观考证酒与民俗、中国葬礼的演变等等,或是通过钩沉近现代文人文事,如“《北平笺谱》史话”、“陈师曾艺事”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
本书是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近十五年所写书评及读书随笔的精选集,全书分为四辑,辑关于六十年代西方文化、垮掉派文学及理想主义;第二辑关于现当代西方文学;第三辑关于西方现代诗歌;第四辑关于中国诗歌及文学。这都是作者廖伟棠擅长的领域,写之如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也与一般书评文字不同,更像是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理想主义与想象力是这些文章共同的主题,既有张扬亦有反思,对当代青年有书评以外的启蒙意义。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軔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厂对社会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占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国宝背后的秘密》系列丛书,2016.3月出版3本:《解密清明上河图》《国宝大迁移》《溥仪偷运国宝》,宽148mm*高210mm 、平装、图文版。2016.7出版3本:《解密富春山居图》《解密三希奇珍》《解密四库全书》。 故宫任职三十几年的专家讲述 国宝的秘密 ,一手资料,事件精准,语言浅显鲜活,围绕着国宝,讲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坎坷悲喜。
《巴文化综览(中英文双语版)》为介绍巴文化的中英双语著作。巴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五章。上篇为巴人、巴国与巴文化概况,分别介绍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基本情况。中篇为巴文化概述,分别介绍巴人渔猎文化、巴人的农业、巴人的手工业、巴人的商业、巴人建筑文化、巴人青铜文化、巴人语言文字与舞蹈艺术等内容。下篇为巴文化研究,分别介绍巴人精神和巴文化核心价值、巴文化研究进展与展望、巴文化研究机构。 《巴文化综览(中英文双语版)》深入挖掘巴人精神内涵和巴文化价值,旨在讲好巴文化和巴人故事,更好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而更好地读懂中国历史、读懂中国文化。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书共分6辑。辑:香港话你知,涉及林奕华、马家辉、梁文道等人所著图书。第二辑:书香两岸,涉及南方朔、张大春、蒋勋等人图书。第三辑: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涉及《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不可征服:纳尔逊?曼德拉治国传奇》等图书。第四辑:饥饿的艺术家,评田艺苗《温柔的战曲》等图书。第五辑:“读”害不浅,评雷蒙德?卡佛、小宝等人图书。第六辑:文化评论。
本书汇集南怀瑾先生历年来为自己的著作、他人的作品、整理出版的占籍所撰的序跋。以及其他文翰,总计七十二篇。分为儒家、易经、道家、经义、禅宗、密宗、健身、历史、其他等九大类,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精深的阐述。内容叙及:古代文献,诸家学术,社会变迁,文史掌故,经世治学,为人之道,孔孟精髓,道藏珍蕴,易学源流,佛经大义,禅宗语录,密教修行,兵法谋略,阴阳术数,瑜伽气功,保健养生,诗词歌赋,古文今译,以及作者的行履交往,等等。文辞典雅,见识独特。
《书话文脉》是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近期新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江山与江湖》的壮阔画卷,到《诸子百家和国际政治》的思想交锋;从《阮元与镇江人的书》中的人文雅集,到《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的墨香风流,书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又有历史文物的岁月沧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文脉”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重要代名词。翻开《书话文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大门,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书话文脉》是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近期新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江山与江湖》的壮阔画卷,到《诸子百家和国际政治》的思想交锋;从《阮元与镇江人的书》中的人文雅集,到《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的墨香风流,书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又有历史文物的岁月沧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文脉”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重要代名词。翻开《书话文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大门,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本书为问吧系列第三种,以趣味问题+回答+知识链接的方式,精选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休闲文化读物。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