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月刊》历时四年多,寻访老中青几代 敦煌人 ,集结成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它将向读者展示,在那黄沙漫天、寂寥阔远的土地上,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信念,那些缘起玄妙的召唤,那些彼此相伴的守候,都将借此书拂去尘土,显现于世人。
《传习录》是研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心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传习 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传习录》的内容生动而活泼,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容易体会《传习录》思想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去阅读,去思考。这也是郦波教授之所以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在郦波教授的引领下,读者跟随他的评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本书对《二曲集》中《四书反身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李二曲(1627 1705)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四书反身录》是明末清初大儒李二曲的代表作,李二曲融合心学、理学,对儒家 四书 做了选讲。本书是对李二曲《四书反身录》的逐句讲解,并涉及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及现实意义。
本书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旗帜性学者斯图亚特 霍尔1983年在美国的演讲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演讲,此前并不为美国学界所熟悉的英国文化研究和霍尔本人于北美大陆声名雀起,其影响延伸至传媒研究、文学理论、电影研究、人类学及教育研究。这是一部来自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理论史,从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与霸权、文化、抵抗与战斗等角度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堪称文化研究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总结与反思。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 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 的 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 气候异常,如何对 ,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全书内容形散而
故宫院长说故宫,国民故宫文化通识书 致敬紫禁城诞辰600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至伟的建筑,精妙的细节,尘封的历史,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 从皇宫到博物院,我们今天如何看故宫? 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中轴线穿紫禁城而过,长约八千米,自古便是 帝王之轴 。 六百年前,中轴线确定,紫禁城横空出世。这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至高水平的宫城,在六百年后,依然是世上规模至大、保存完整的木质结构皇宫建筑群。从前,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可以从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如今,游客也能沿着中轴线穿行紫禁城。可并非所有人都知道,紫禁城营建的轴线结构意义 紫禁城的重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不管建筑铺排多么流畅,都不会出现震撼人心的高潮。 中轴线,既是紫禁城营建的时空定位,又是不断延伸的概念。贯穿江山,
如何打造一本畅销书、一首流行歌曲或是一部电影大片? 为什么爆米花和可口可乐在电影行业里扮演的角色那么重要? 迪斯尼公司和默多克在中国失利之后,成功地打入印度市场了吗? 宝莱坞让非洲人着迷,巴西长篇电视连续剧牢牢抓住了俄罗斯人的心,他们究竟怎样做到如此效果的呢? 为什么瓦隆人要看译制片,而弗拉芒人要选择配有字幕的原声片呢? 为什么美国的娱乐模式取得了成功,而欧洲的模式却走向了衰退? 为什么穆斯林传媒界誓死捍卫的价值观,*终却与迪斯尼宣扬的价值观异曲同工而又不谋而合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在五年的时间里,走访了全球三十个国家,在各大娱乐都会采访了一千两百余人,分析演员的演技和利益团体的生存之道,追踪五大洲内容产业的动向。从好莱坞到宝莱坞,从日本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从半岛电视台位于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潜心研读《老子》的感悟体会、心得笔记。作者满怀对先贤的敬意,从哲学的高度,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学习运用老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有武器 观 ,深入分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力求站在老子的立场,尽可能按老子的本意解读《老子》,在反复研读、不断推翻自己旧观点的基础上,逐步体悟老子之 道 的精髓、参透其奥妙,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思维逻辑和行文风格、表达方式。作者从《老子》原文的基本词义入手,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 玄之又玄 老子之 道 的密码,让读者轻松地开启老子之 道 的 众妙之门 ,领略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之道、利而不害的为人处世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益寿之道。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故宫院长说故宫,跟随老院长的文字与图片,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宫的前世今生。 故宫紫禁城构建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为严整 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妃关系的考虑。 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祝寿辰、听戏、 垂帘听政 ,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 西四宫 。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 水晶宫 ,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 落后 太多。 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记录下来 其时早已干枯。 紫禁城中的建筑或变或不变,历经六百年风霜刀兵的考验,它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这是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行为都受到当时世界观的制约。本书通过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英雄传奇、史诗、骑士传奇、吟游诗人的爱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还有众多拉丁文著作,来探讨中世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空间与时间、法律、对工作、财富和贫困的态度。这使读者能够重构中世纪的文化,揭示它是一种由基督教、古典和蛮族等几种传统交汇而成的文化。该书在史料发掘和研究方法上颇具性,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认知,至今在西方中世纪史领域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目前的优选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特别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行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ZHIJAPAN」第55弹《知日 再发现,浮世绘》特集! 浮世绘贯穿了整个日本江户时代,它是日本庶民的日常生活的记录,更是江户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随着19世纪末,浮世绘传入欧美,对现代艺术、设计、摄影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饰北斋、歌川国芳、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等一大批浮世绘师的作品更是被世界尊为殿堂级艺术。时至今日,浮世绘仍是日本文化、艺术的灵感源泉,一大批日本乃至世界的艺术家,都将它作为元素,诞生了具有多元色彩的创作。 浮世绘的历史从哪里开始?它有哪些流派、浮世绘师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我们如何欣赏、收藏浮世绘?透过解读浮世绘中的元素,我们能了解到哪些江户时代的庶民文化? *浮世绘 历史、题材、流派、浮世绘师列传,大量作品呈现浮世绘的全貌! *浮世绘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重订增补本。本书凡十三讲,涉及汉字、婚礼丧仪、家族和社会、儒佛道、阴阳五行、民间信仰、传统的世界观等。本次重订,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古代中国文化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在记忆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你知道 萌 和 燃 原本是同一个意思吗?你以为 打CALL 就是加油吗?你知道 小鲜肉 和大妈消费的关系吗?你知道 李毅大帝 和 帝吧文化 的源起吗?想认识 霸道总裁 和 龙傲天 吗? 每一天,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你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积淀着新的价值与文化。本书由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完成,收录了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单元的245个核心关键词,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终形成了可读性和知识性俱佳的潮流学术读物。 不管是对二次元宅、普通青年、父母、老干部还是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获取价值,你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新的文化领域,用新知打破次元之壁
暂无内容简介。。。。。。
《书籍的秩序/书史译丛》所收录的七篇文章目标不同,辖域有别,风格迥异,却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左右书写之条件,决定传播之形式,给文本的意义建构强加上了种种限制,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限制? 如此这般地提出问题,就把所有参与话语生产、传播和阐释的人都网罗进同一段□□。他们是作者、出版商、印刷商、书商、□□者、读者或观众。在这段□□中,他们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角色。于是乎,文本史、书籍史,乃至更广泛的交流形式史和文化实践史在《书籍的秩序/书史译丛》中相互发生联系,并因此让《书籍的秩序/书史译丛》获得了统一性。书中有两篇文章,一篇研究题献行为,一篇研究莫里哀的一部喜剧在宫中的节庆演出。两篇文章关注的都是在写作需要贵人赞助的时代书写与权力的关系。其关键处有二: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当时的文
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