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 大历史 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 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 大历史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 50 余年来前后历经 4 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 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 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 Lewis Eden ),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 古史新证 ,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是道家修炼养生的宝典,也是道教仙人吕洞宾长生不老之道的秘笈。道教内丹修炼的一部奇书,不仅阐述了金丹道养生的原理,而且还介绍了金丹道养生的方法。 太乙 是至高无上的称谓,即指 太乙真炁 。古人云 太乙含真,天一生水 ,人得一则生,失一则死;人无炁则死,鱼离水则亡。 金华 就是 金花 金光 金花之中隐藏着光,这个光就是先天太乙真炁,是修炼金丹大道达到的*境界的验证、 宗旨 这里指修炼的主要目的和根本原则。
《汉字王国》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亚?林德奎斯特。她上个世纪50年代跟随汉语学家高本汉学习,从那时起就迷上了汉字。她总想弄清楚,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简单的 一 、 三 、 五 、 七 ,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奇。后来她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中国古琴。当她回到瑞典,从事汉字教学时,就决定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独轮车、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家畜与植物。结果是,这样的讲解产生了奇效,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了。随着教学和学习的深入,林西莉越来越感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人们在田野上并排种
楞严大义今释 有声书频道:https://e.dangdang.com/touch/products/1960446297.html?channelId=30010 《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仅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名的 楞严法会 就是据此建立的。《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译出。经中主要论述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的理论,以及 二十五圆通法门 。明末高僧智旭评价说: 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阅藏知津》卷十一)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用括号的方式标出)。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楞严经》白话读本。
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寄给荣格,请他撰写评论,这个长篇评述就是本书的由来。当时荣格处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的至暗时刻,他开始自发地画下来心中和梦里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经常是曼陀罗图案。荣格读完这部东方文化经典后,声称文中所述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给予了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证实,帮助荣格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长生不老 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列子,名御寇,亦作 圄寇 、 圉寇 ,战国郑人。据《汉书 古今人表》,列子在韩景侯、魏武侯之间。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列子生卒年份当为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先于庄子,故多为《庄子》所称引。 列子确有其人。《汉书 艺文志》道家类载《列子》八篇,并自注: 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但今所传《列子》一书历来争议颇多,大体上被认为并非列子自著,而是后世伪托之作。就具体成书年代而言,大部分学者主张今本《列子》出于魏晋。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八云: 《列子》书晋时始行,恐即晋人依托。 姚鼐《跋列子》称张湛作假的可能性很大: 《列子》出于张湛,安知非湛有矫入者乎? 俞正燮说《列子》乃 晋人王浮、葛洪以后书 (《癸巳存稿》卷十),何治运亦以《列子》为魏晋伪书(见《书列子后》),李慈铭甚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x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 菩萨行 ,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 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 一阐提人不得成佛 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 一阐提人亦当成佛 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 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 既云三乘是一,一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绝意仕途的退职隐士洪应明所撰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 宋人汪信民说: 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朱熹云: 某观今日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 明人孔兼称: 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 概是书名的缘起。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跨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
中国哲学之父的思想巨著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老子》五千言,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冰鉴》是中国传统识人术*奇书,曾国藩一生识人心得的总结。曾国藩能在晚清吏治败坏并*腐朽的环境中揽尽天下英才,与他独到的识人才能密不可分。曾国藩的识人术,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而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现代人阅读《冰鉴》,对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甄别人的优劣,极具实用性和启迪性。 《挺经》是曾国藩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掌控晚清官场的精华总结,被后世众多知名人士列为建功立业的必修典籍。 《冰鉴挺经》将两者兼合,以经典重现、指点迷津、古文译读,前言诠释的综合形式来解读曾国藩*经典的两部著作,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解剖他的内心世界,领会他的思想智慧,获得他的人生谋略,将之学为己用。
《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津逮初学,功f浅鲜。第其书版藏李氏餐花阁中,坊间罕有其本,所以沾丐士林者恐未能遍也。爰取其书,重加厘订,付之手民,以广其传。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
Array
Array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董志翘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这本《大唐西域记(精)》是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系列之一。
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10卷,是其所著道教经典《抱朴子 内篇》的案例辅教之作,以具体人物事迹阐释他的 神仙实有 仙学可致 的主旨。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想象丰富,记叙生动,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其中不少人物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一些成语和文化典故,如 沧海桑田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杏林 橘井 等,大众耳熟能详,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次整理以收录神仙数目较多且文字内容较为丰富的广汉魏丛书本系统的《道藏精华本》为底本,并附录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太阴女》《太阳女》《乐子长》3篇,共计97篇、101位神仙的故事,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个整理本。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 长时段 ,用结构观念 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 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 良知系统 身体化 和合性 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 人 的设计和 二人 关系,并进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童蒙须知名贤集》由孟琢、彭著东所著,为《童蒙须知》和《名贤集》的合集,《童蒙须知》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的启蒙读物,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汇聚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与谚语,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
《庄子》为其中之一。《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 内篇 、 外篇 、 杂篇 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